中国传统贸易战略是以出口为导向的,在这一原则指导下,中国的外贸长期维持粗放式增长,虽然贸易数额巨大,但贸易结构和创利能力不尽合理,外贸战略潜在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出来。文章说,由关注贸易顺差转向贸易平衡,由关注贸易额转向提高竞争力,这是贸易由“大”转“强”的必经之路。
文章称,近年来,中国一直在坚持改革开放之初制定的“出口导向”战略。这种“重出口轻进口”的政策导向在上个世纪90年代确实取得了成功,在推动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使外贸从“逆差阶段”转变到“顺差阶段”。然而,随着外贸形势的发展,国际环境的改变,原有的“出口导向”战略已经显示出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严重地影响着中国外贸的进一步发展。
文章分析指出,中国按目前的出口产品结构继续扩大出口,可能引发以下不利结果:一方面,国际市场竞争激烈,而中国低附加值产品独特性低,抗危机能力差,出口商品竞争力不强,关键时刻难以起到稳定出口的作用。另一方面,中国的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是建立在低劳动力成本基础上的,这些产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成本低,市场容易进入。从而也很容易引起投资过剩,投资过剩又导致生产过剩,生产能力过剩最后导致供给过剩,供给过剩就必然会出现恶性竞争。无序竞争最终的结果就是遭遇反倾销起诉或保障措施。同时,进一步降低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造成外贸出口“丰产不丰收”,即出口额增长引起出口效益下降。
文章分析称,新时期的外贸发展战略,应同时涵盖出口和进口。中国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彻底改变传统的以出口创汇为首要目标的粗放式外贸发展战略问题,由关注贸易顺差转向贸易平衡,由关注贸易额转向提高生产率、促进国际竞争力持续的贸易导向战略转变。
首先,在新的全面开放条件下,中国外贸要摒弃那种不惜代价地追求扩大出口的传统战略。如今,国际经济环境和中国的经济状况已经发生了变化,特别是中国有着更加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极为广阔的国内市场。应在巩固现有外贸市场份额的基础上,扩大内部市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制定内外兼顾的经济发展战略,尽快实现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同时修正或取消不合时宜的出口鼓励政策,从出口创汇型的指导政策向出口创利和维护公平贸易环境的外贸指导政策转变。
其次,要在重视外贸出口增长的同时,适当扩大中国的进口规模。特别是在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非常庞大的情况下,适当地扩大进口不仅能够缓解国际社会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同时也能提升本国国民的福利,并有利于中国外贸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通过技术引进缩短与发达经济体的差距,进而实现赶超。扩大进口也是为出口打开更广阔的通道,创造更好的出口环境,有助于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推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这对中国的长远、无形利益,远比看得见的眼前收益大得多。
第三,调整出口市场战略和布局,通过与周边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提高区域内部的贸易比重,从而减少对单一市场的过分依赖,从而减少双边贸易带来的摩擦。
组建自由贸易区不仅可以获得静态贸易效果,还能通过区域内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缓和限制进而提高竞争力等,达到更大的动态收益。例如,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之前,加拿大的葡萄酒业因受到美国加利福尼亚葡萄酒业的排挤趋向衰落,但是,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之后,由于在区内出口增加,不仅扭转了衰败之势,而且又兴旺起来。
第四,努力开拓“新兴市场”。开拓新兴市场已经成为许多国家贸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中国的产品能够在国际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为了减少在世界市场上的风险,不断开拓“新兴市场”应该作为中国的一项长期贸易政策。
第五,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不断提高科技含量。这是中国外贸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最有效措施。中国外贸出口企业应在提高产品附加值、改进包装装潢、上档次创名牌方面多下工夫,要从物美价廉走向物美价格适中。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在工业制成品出口中的比重,在中国优势领域培育一批国际竞争力强、附加值高、出口规模较大的高新技术出口产品和企业,初步完成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由以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产品为主向高新技术产品为主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