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金融时报》日前刊登了一篇题为《石油出口国热衷投资》的报道,摘要如下:
石油出口国现在成了全球经济失衡中的新“玩家”。但是,新来乍到并不意味着无足轻重:几年来,这些国家一直是导致贸易失衡的主要动力。
自2002年初后,每桶原油价格已上涨40美元。这每年使1.2万亿美元(1万亿欧元、6840亿英镑)从石油消费国流向石油生产国。
失衡的规模不仅仅体现在绝对数字上。目前,中东石油出口国的经常项目顺差已经超过亚洲新崛起国家(包括中国)经常项目顺差的总合,约占美国经常项目赤字的30%。如果再算上俄罗斯、尼日利亚和委内瑞拉,石油出口国的重要性不可小视。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中指出,全球经济失衡的问题难以解决,除非油价大幅下跌(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性似乎越来越小),或者工业国通过出口把买石油的钱“再回收”。
七国集团在上个月举行的会议上为石油出口国的经济难题提供了一个比较简单的答案。这些国家敦促石油出口国把大笔收入花在购买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和加拿大的进口商品上。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较为谨慎的态度指出,流入中东石油生产国的巨额财富提供了解除长期经济问题的机会,包括为迅速增长的工龄人口提供就业等。
但是,由于钱的数额实在太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醒说:“只能视宏观经济情况逐渐提高开支。”该机构回忆了人们在70年代和80年代犯下的错误。那时,高油价带来的财富都挥霍在了消费上。
那么,石油生产国这一次表现如何?
到目前为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称,石油出口国(或许俄罗斯和委内瑞拉除外)尚未像70年代初那样大手大脚地花钱,它们这一回学乖了:与其现钱现花不如长线投资。
在海湾地区,政府资金情况往往被视为国家机密。所以,有关开支的详细资料很难获得。
但是,有条件接触这些信息的经济学家评估说,石油带来的顺差到目前为止主要用于在国外投资,而不是消费。国际金融学会称,2004年,海湾合作委员会成员国(包括沙特、科威特、阿曼、阿联酋、巴林和卡塔尔)的经常项目顺差总额达到创纪录的930亿美元,约占GDP的20%。
目前还没有明确迹象表明这些钱投在何处。但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该地区一些经济学家说,很大一部分都化作了在美国的资产,包括短期国库券。
因为对油价保持坚挺更有信心,石油出口国的政府还开始增加开支,这主要是在基础设施方面。国际金融学会估计,2005和2006年,这些国家在开支方面的年增长率将达到17%左右。
在世界头号石油出口国沙特阿拉伯,当地的桑巴金融集团公司预测,从现在到2010年的额外开支至少将达到1000亿美元。国有沙特阿拉伯石油公司的扩张计划将在其中占重要比例。
在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俄罗斯,近5年来,不仅油价居高不下,经济增长也非常强劲。但是,私人消费正在推动国内需求,因为尤科斯石油公司事件破坏了人们对投资项目的信心。到目前为止,政府对石油收入的使用还算明智:积累起高达156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包括300亿美元的石油稳定基金),同时拿出一部分偿还外债。
总体说来,石油出口国缓步提高开支的做法意味全球贸易失衡在近期内得到缓解的可能性很小;而这些国家保持经济稳固的可能性却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