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可谓是自然界中最普通、最不值钱的东西。在上海方言中,“泥”常与“烂污”并列,称为“烂污泥”。以往,许多工厂排放出的废渣,都被打入“泥”族,电石泥、瓦斯泥、盐泥、纸泥等等,比比皆是。这形形色色的“泥”,一度占据大量土地,侵扰江河湖泽,成为人见人憎的污染源。许多企业为处置这些“泥”花费了大量精力财力。
近年来,人们改变了观念,从循环经济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些“泥”,发现许多“泥”中都蕴藏着珍贵的资源。于是,人们千方百计通过科技创新为“泥”摘去“污染”之帽,使之重新进入为社会服务的轨道,有些“泥”甚至已成了炙手可热的资源……
最近我们对“泥”族的部分成员进行了跟踪采访,了解了它们由“烂污泥”演变成宝贝的全过程。从这些点滴水珠中,人们可以一窥循环经济的巨大威力。
2006年4月17日下午三时许,一艘名为“沪嘉定挂00419”的驳船停靠在市北练祁河边的一座码头旁。一辆大马力台车,扬起高高的抓斗,把成吨呈青灰色的“泥土”,抛投到驳船上。“船老大”孙虎山一边耙匀船上的“泥土”,一边告诉我们,这几年来,他们每日都要来此装“土”,一船百来吨,经15公里水路运到嘉定的工厂。
这些“泥土”,其实都是“潜力纸业”厂在造纸过程中产出的纸渣。“潜力纸业”是一家全部用废纸生产新闻纸的现代纸厂,但是,如何处置生产线上吐出的每年几万吨废纸渣,却一度严重困扰公司的管理层。当作垃圾堆埋,需要太多的土地;燃烧又会影响大气环境。找来找去,“潜力纸业”找到了上海挪亚环境资源开发公司。
“挪亚”是一家专业的“吃废吐宝”公司。自2000年初起,挪亚公司与上海交大、同济大学和华东理工大学的专家们合作,开发了一项以纸厂渣泥为原料,生产改性可塑建材的技术。专家们早就发现,纸渣泥的主要成份是碳酸钙、高岭土、细纤维、少量油墨和其他有机质,具有较高的可塑性,因此完全可以加以综合利用,既可作为纤维复合填充剂,取代木粉用于化工聚合材料;又可作为加强材料充填在塑料中,用于生产护栏、管道等;也可直接用纸渣泥为填料,取代粘土,生产空心烧结砖。
五年来,在国家建设部和上海市、江苏省环保部门支持下,“挪亚”公司已综合利用了30多万吨纸渣泥。由这些“泥土”变身而来的大量雕花护栏、彩色管道、大棚支架,已在上海植物园、北京陶然亭公园和京沪苏等地一些道路、农田广泛使用,甚至还铺进了国家建设部大院。以挪亚公司改性纸渣泥为原料的一家年产2500万块空心烧结砖的企业正在江苏筹建,预计每年可消化纸渣泥10000吨,等于节约15亩良田、节省燃煤1750吨。另有2万多吨复合纤维填充剂,也已在上海宝山、奉贤和江苏南通启东、如皋等地实施推广,取得良好效益。上海植物园园长沈明芳说:“过去我们用铸铁、不锈钢、木材作栏杆,要么易蚀需防锈,要么需要经常更换,要么容易被偷盗。自从用纸泥塑料来替代,投资少维护又容易,而且再不怕有人偷盗了。”
根据市“十一五”规划,上海将在2010年达到年产200万吨各类用纸的生产规模,其中约85%将以废纸为原料,每年大约将产出近40万吨纸渣泥。如果能够有效推广纸渣泥综合利用新技术,那么这巨量的纸渣泥就不仅不会成为上海建设“绿色纸业大市”的负担,而且可望为社会贡献大量意想之外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