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最新调查显示,目前内地民营企业中,中小企业占九成以上,仅浙江一省,资产五亿元以下的中小企业就有一百多万家。近年,中小民企的迅猛发展遭遇了资金不足的问题,而国内资本市场似乎只眷顾大国企,中小民企融资难成了紧随而来的头疼事。近期,这个一直困扰民企老板们的难题出现了转机。
各方利好消息相继传来,首先是年内国务院发布建国以来首部促进非公有经济的中央文件“非公经济三十六条”;近期银监会颁布《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指导意见》要求银行做好小企业贷款;十一月一日外汇局实施境内居民境外融资新规定,重新开启了境内民企境外上市融资之路。
这些消息意味着,中小型民营企业融资难的“政策坚冰”正在破解。
坚冰已破,令民营企业家投资经营的情绪持续高涨,是否可以乐观地预期中小民企即将迎来一个良好的投融资环境?此间“第二届中国民营企业投资与发展论坛”上,来自金融界和学界的答案仍包涵着忧思。
通过银行间接融资目前仍是中国企业主要的融资渠道,数据显示,企业融资八成来自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副行长洪崎表示,一方面,银监会指导意见规定如果中小企业出现不良贷款,银行方面只要尽责就可不问责,解开了银行承担坏帐的隐忧。但另一方面却是冷冰冰的现实:在银行的客户名录中,大企业仅占百分之零点五,但它们的贷款额却占去总贷款额的百分之五十。在利率未放开时期,中小企业不良贷款率在百分之三以上,明显高于大企业,很难覆盖银行风险,银行的营运成本还将高出四五倍。
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院长厉以宁则明确指出,民企融资难如不解决,将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会使非正常融资得不到遏制,增大金融业风险,社会就业压力也无法缓解,国企改革将大大放缓。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地方政府对民企的态度应改善,民企要解决自身产权帐目不规范,素质不高的问题,民企风险担保应解除银行对坏帐的担忧。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伟分析说,中国的商品市场化走得很快,但资本的市场化却走得很慢。民营经济要改善融资环境,不在于谋求政策优惠,而是自身优化,才能最终获得公平的市场环境。
中小民企融资难的解决有没有时间表?专家普遍预计相关政策环境在“十一五”内或可见眉目,而关于体制问题,还有待决策者长期的探索。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表示,内地中小民企融资,坚冰已经打破,航程还很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