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将至,经济预测盛行。西方商家们想预测未来,但他们不预测永远,以美资机构为首的大商家通常只预测五到十年内的市场走向,再往前他们就不太关心了十年后的情况变数太多,今天在位的CEO并没有十年以上的长远打算,通常他们在宝座上也坐不满十年。
美国最著名的咨询公司麦金西(McKinsey & Co.)2005年12月15日完成一份预测报告,对中国未来经济十分乐观。该公司自称在中国30座城市调查了6000位居民,询问其今后12月中的重大消费计划。结果表明,85%的人有购房意向,8.1%的人打算购买直角平面电视机,打算买车的有2.4%,拟买电脑、空调和电冰箱的分别是1.2%、0.6%和0.5%。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银行(Credit Suisse First Boston)更为乐观:今后十年中,中国城市居民年收入在5000美元的家庭将以每年24%的速度增长。
我国的规划只做到五年。相比之下,这些商家真是大胆设想,大胆求证。按照他们的说法,中国经济形势一派大好,而且会越来越好。
有叫好声固然让人高兴,但冷静地思考叫好的论据是否充分就更为重要。否则就是盲目乐观。
通常而言,法律与经济结伴而行。仅从法律角度来说,以上预测如果准确,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中国法治有了很大改善,经济发展逐步进入法治轨道;另一个结论是法治建设与经济发展没有太大的联系。
一般认为,司法和立法在法治中起很大作用。先从司法角度看,比起十年前,公众对法院是否更加信任?今后五年至十年内,公众对法院的信任是否会有变化?在这方面,西方公司并没有做相关调查。可见,在西方商家眼中,中国的法治对经济发展并不重要,否则,外国公司一定会搞些预测。
就立法而言,经济大法中我们缺少公司破产法以及个人破产法,还缺垄断法,更缺侵权法。民事责任中主要是两种责任:合同责任与侵权责任。合同责任是当事各方通过合同自愿约定责任;而侵权责任则是法律规定的非自愿责任,经常涉及素不相识的当事方。股民索赔通常就是一种侵权索赔。侵权法能否立法,何时立法,目前尚无定论。
尽管我们的立法还有盲点和空白点,但丝毫不影响经济形势的迅猛增长,欧美的大银行和大券商争相到中国投资。2005年10月31日出版的美国《商业周刊》载文,列出相关外资入股中国银行业的情况。
在总体经济形势向好的情况下,局部地区也有不尽如人意的事情。比如,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银行预测,即使到了2012年,中国三分之二家庭的年收入仍然不到3500美元,而且90%的人仍然没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
还有一组数据,其内容令人担忧。美国《华尔街日报》2005年12月15日的一篇文章提出,中国经济增长以固定资产投资为动力,其比例已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50%,高于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在任何时期的比例。结果造成生产能力过剩和恶性竞争,利润不断下降。该文称1997年以来中国向美国出口产品的价格下降了四分之一,而中国所进口的原材料价格指数却上涨了20%。作者认定,这是中国股市长期低迷的症结所在。数据是重要的参考,可以加快欧美商人到新兴市场的淘金步伐,所在国的长期发展与他们干系不大。因此,我们对于西方公司的数据,最好保持清醒的态度,既要看到向好的一面,也要看问题的症结,并适时化解。这样,发展才不会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