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的警惕,其用意不是现在就打贸易战,而是为长远着想,以此为开端,慢慢在中欧汽车贸易之间“建章立制”,万一中国与欧洲在这一领域出现“大磕碰”,也不至于吃亏。
就中国出口产品而言,汽车贸易摩擦似乎还有点陌生。
但今年11月初,欧盟委员会相关人士公开表示,中国的汽车零部件进口机制违反了WTO规则,并有可能就此向世贸组织起诉。
中国汽车像“蝗虫”?
大约1个月以前,欧盟委员会高层监管人士表示,将就“中国出口欧盟的汽车是否绕过欧盟的安全标准”进行调查。尽管“是否绕过安全标准”是公开的理由,但不少欧洲同行的声音则是,如果不设立门槛,中国汽车在将来可能就会像“蝗虫”般袭来,杀伤力如同中国的纺织品或皮鞋,给欧洲汽车制造业带来恐慌。
欧盟的警戒,源于今年以来几家中国本土厂家在欧洲市场的“大无畏”闯荡。先是江铃陆风汽车在荷兰签订200辆汽车出口合同,并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向欧洲市场出口5000辆,包括排量为2.0L、2.4L、2.8L等6款车型;而后,吉利、华晨和陆风都首次参加全球最大的法兰克福车展,在车展上频频作秀,唐装、京剧、脸谱等纷纷登场,在车展上刮起小小的“中国旋风”。
中国汽车在价格上的优势,或许是欧洲同行最担心的。江铃汽车生产的陆风(Landwind)运动型多用途车(SUV)今年7月成为第一款在欧洲销售的中国汽车。这款车基本售价在1.5万欧元左右,比欧洲市场同类车型便宜约30%。陆风的经销商希望,这个价格能在欧洲市场新车总体需求低迷之时吸引到那些对价格比较敏感的买家。有数据显示,中国汽车业的劳动成本很低,平均小时工资不到1美元,美国和德国该行业的平均小时工资分别合26美元和36美元。这样的价格,让中国汽车具备了很大的威力。
一事未平,一事又起。在中国汽车出口遭受置疑的同时,中国的零部件进口政策也让欧盟感到了不爽。欧盟所指的汽车零部件进口机制,是指我国今年4月实施的《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这一办法旨在遏制进口零部件组装车的狂潮,提升国产零部件的比例,按照该《办法》,中国对凡是进口动力总成、底盘等有整车特征的大部件,不再按零部件税率征税,而是按照整车税率征税,后者的税收要比前者高出15个百分点到25个百分点。
欧美车商“风声鹤唳”
业内人士认为,欧盟的惊慌,有着特殊的背景,一方面在于欧美汽车企业一段时间来“四面楚歌”,对于任何的不利消息都“风声鹤唳”;另一方面也在于亚洲与欧美的汽车较量形势正在发生转变。
今年以来,欧美地区汽车利润普遍下降,美国、德国的汽车商形势相当不妙。今年前10个月,福特汽车销量同比下降23%,皮卡和SUV也下跌了30%,福特汽车北美业务在第二财政季度税前亏损达9.07亿美元。在德国,过去最赚钱的宝马公司已连续三个季度净利润下滑。该公司今年第三季度净利润为4.48亿欧元,较去年同期的4.79亿欧元减少6.5%,今年前9个月,宝马的税前利润较去年同期下降12.5%。德国大众已是连续三年利润下滑,今年由于采取了延长工作时间、削减成本等措施,才勉强暂时摆脱困境,赢利达到2.73亿欧元。尽管全球老大———美国通用今年在中国市场高唱凯歌,但在欧美市场一直走下坡路,今年前10个月,通用汽车销量总共下降2.7%。不仅销量下滑,今年前9个月,通用汽车的亏损额已累计超过30亿美元。
在如此差劲的市场表现下,几大企业自然要想方设法护好中国市场的蛋糕,尽量在这一市场谋取更多利润。今年4月开始实施的《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无疑让他们在中国的合资企业的利润受到很大影响,形势雪上加霜,跳出来呼吁呼吁也就不奇怪了。
在欧美车商日子不好过的时候,日本、韩国等亚洲汽车企业依靠低成本、低能耗和较好的质量逆势而上。日系车头号代表丰田的势头惊人,5.2%的销售增长令人叹服,其混合动力车Prius的销量更是暴涨68%;本田的表现紧随丰田之后,销量增长4%,其中小汽车增长7%。有国外分析师认为,随着丰田、本田等日系汽车公司的日益强大,在明年全球汽车工业的格局将会发生重大变化,汽车工业的中心可能由底特律向东京转移。尽管中国出口的汽车产品威力还不及日本产品,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亚洲制造的低成本控制模式容易在中国企业中复制,这些都可能让他们惊慌。
贸易战,可能吗?
欧盟已“扬言”可能制定更严格的安全检查程序或者向世贸组织起诉中国零部件贸易机制。但一些专家认为,目前中欧在汽车贸易的摩擦还是初级阶段,“大动干戈”打贸易战的可能性还很小。
目前中国企业出口欧洲的汽车量还非常小。陆风、华晨、奇瑞等企业,在未来几年内,每年能达到几千辆的水平已经算很不错了。而作为中国本土的民族企业,它们的产品虽然价格便宜,但尚没有经受过国际市场的考验,无论是在欧洲市场的开拓、国外消费者的接受程度、国外本地化改进等方面,还需要一段很长的适应过程。
更重要的是,就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水平而言,中国民族企业在产品质量稳定性、安全性上还有不足,其在国际市场的认可程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无法与中国家电、中国T恤等产品相比。因此,欧盟的警惕,以及对中国进一步敞开大门的要求,用意不是现在就“动武”,而是为长远着想,想以此为开端,慢慢在中欧汽车贸易之间“建章立制”,万一将来中国与欧洲在这一领域出现“大磕碰”,也不至于吃亏。在此之前,美欧为中国纺织品设特保条款便是例证。现在欧洲人要防患于未然,在中国汽车业还未真正构成威胁之时便作好充分准备,甚至想好了该如何在世界贸易组织内部打官司,但就目前而言,尚不至于为了几百辆汽车就开始大动干戈。
同时,中欧、中美之间在汽车产业中有很大的关联度。在中国,大型汽车企业都是合资企业,他们中的大部分合资外方都是欧美巨头,而且已经成长为欧美企业的赢利发动机。这与中国纺织品、中国家电产业的现状有很大区别,中国纺织品的生产企业几乎没有合资企业。合资企业在中国的利益,也让欧洲企业在贸易争端时要三思而后行。
专家认为,欧盟对中国汽车的警惕和指责,说明了他们完善而敏感的贸易预警机制,这一点,是中国汽车行业应该学习的。我们在寻找市场出口机会的同时,一定要深入了解和分析国外目标市场的贸易保护政策,一定要熟悉并学会利用国际贸易的相关法则,这是保证汽车出口长期稳定增长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