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逆差已经接近2000亿美元,但由于多种原因,近来在中国市场上,美国商品的处境不佳,其表现不但无法和一些欧洲品牌相媲美,有很多还不及中国产品。
统计数字显示,美国每购买价值6美元的中国商品,才有价值1美元的美国商品出口到中国。美国从中国的进口正以每年30%的速度激增,按照这一势头,美国对中国的出口必须以每年翻3番的速度增长,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才能够停止进一步扩大。
事实上,美国对中国出口的增长步伐一贯慢于其从中国进口的速度,今年以来,其出口速度更是一路走低。如果刨去波音公司的飞机产品和通用电气的发电装置、火车机车零部件以及飞机发动机等商品,美国对中国的出口几乎没有任何增长。
此外,从快餐到牛仔裤到汽车,印有美国商标的产品也已经开始在中国生产。难怪世界知名咨询机构AccessAsia总经理马修·克拉布说:“我能想起来的大批量地存在于中国市场的美国制造的产品恐怕就是美钞了。”
美国贸易代表罗布·波特曼日前将美中贸易逆差称为“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贸易逆差”。不过,一些经济学家对将注意力集中在单个的双边贸易逆差上的意义表示怀疑。长期以来,美国对委内瑞拉和安哥拉等石油出口国一直存在贸易逆差,上述国家购买美国商品的数量也很少。
中国政府官员则强调,这一切是由于美国日益依赖于从世界各国举债过日子,使得美国能够维持超过其自身产出能力的高消费。即便是美国停止从中国进口商品,它也得从别处购买。
造成美中巨额贸易逆差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贸易模式的改变。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以及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公司已经开始只在本土生产技术含量高的零部件,然后将其运往中国,并在当地购买技术含量稍低的部件,在中国就地组装后直接销往欧洲和美国。
这些年来,美国和亚洲国家之间的总体贸易逆差并无大的改变,只不过这些逆差如今集中在中国身上体现出来了。
近年来,随着许多美国品牌开始在中国生产,中国人也开始思索“美国制造”的商标背后的含义。不仅如此,中国人的消费口味也在朝着不利于美国公司的方向转变。一些广告公司的管理人员认为,中国正日益走向世界,早年那种对美国所有商品都怀有仰慕之情的情形已经逐渐消退殆尽。
不少中国人也表示,中国人对美国商品的态度的确发生了改变,可能以前确实有不少人认为美国品牌的产品比中国产品要好,或者是售后服务更胜一筹,但如今他们不再抱有这样的看法了。
许多美国中小型公司对争夺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也显得兴趣不足。中国的商务酒店内通常是中国本土客商、亚洲其他地区的客商乃至欧洲客商云集,惟独不见太多的美国商人。
美国商务部驻广州办事处曾计划在美国举办一次出口商品交易会,并邀请了中方和美方的官员出席开幕式,但最后让组织者大为尴尬的是,这一精心组织的活动最终因愿意参加的公司寥寥而被迫取消。
香港纺织业联会主席梁君彦认为:“美国品牌并没有积极抢占中国市场,也许是因为懒惰吧!而所有的意大利品牌都做的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