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张红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指出,坚持把发展农业生产力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值能力,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因此,必须把发展生产,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摆在突出位置。通过选择现代农业的实现路径、充分就业与人力资本提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合理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等政策干预,是新农村建设对生产发展理念的客观要求。
那么,如何选择现代农业的实现路径呢?发展经济学的理论不断证明,农业增长始终是工业化和国民经济增长的关键。考察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规律,农业发展并不是简单地把静态的农业部门转变为现代的、动态的农业部门的问题,而是要设法在与其他部门一致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中,加速农业产出和生产率的增长。在农业发展的各种模式中,因土地供给缺乏弹性给农业发展带来的限制,可以由生物技术的发展来克服,因劳动供给缺乏弹性带来的限制,可以由机械技术的发展而抵消。一个国家获得农业生产率和产业迅速增长的能力,取决于在各种途径中进行有效选择的能力。从全球范围观察,早期由于农业增长主导的发展模式可以表现为两大类,一种是以节约劳动力为特征的农业机械主导模式;一种是以节约土地为特征的生物技术主导模式。前者多发生在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国家,后者的范例则是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而现代农业的发展,现代农业科技的创新与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使农业机械主导和生物技术主导的简单模式分类相互交织,出现了机械技术与生物技术结合,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等多种发展模式。特别是近年来由于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选择和培育新型品种资源,节约了土地和水资源,能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生产效率,在更广阔的领域,提供了现代农业的实现途径。
从我国实践看,现代农业发展的模式选择,单一的农业机械化主导和单一的生物技术主导,都很难完全适应各种农业要素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实践中各种模式兼而有之。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看,针对我国农业区域广大,各地农业资源禀赋、农业技术应用、劳动力数量和人力资本构成差别很大的客观现实,既要考虑到为克服农业资源供给不足与国民经济发展日益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需要选择更多的替代土地、水资源的技术发展模式,又要考虑到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劳动力转移带给农业的区域性、结构性劳动力供给不足的可能,从而需要选择替代劳动力的农业机械发展模式。
最近几年,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杂交水稻、超级稻、转基因棉花现代育种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农业的产出效率,节约了耕地、水资源,满足了消费者的多方面需求。据农业部测算,目前我国科技进步率对农业增长的贡献已达到48%。同时,2004年全国农机总动力已达到64141万千瓦,机耕、机播、机收的面积已分别达到48.9%、28.8%和20.4%,黑龙江垦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和标准化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垦区田间作业综合机械率已经达到92%,其中旱田达95%。
农业机械的应用,不仅节约了劳动力,克服了农业劳动力局部短缺问题,而且大大提升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强了农业竞争力。但是,相对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实践中存在若干问题:一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薄弱,原始性创新能力不足,主要农作物的育种水平、良种化率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二是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不足。先进成熟技术的集成配套和中试转化能力薄弱,推广体制不顺,经费不足,科技人员知识结构老化,难以满足农民对科技的需求;三是农业机械应用覆盖面有限,产品价格偏高,结构性、供需性矛盾突出,部分地区仍依靠手工和畜力劳动,某些环节的机械化应用非常欠缺。
总之,发展现代农业,在路径选择上,既要鼓励发展生物技术,集约利用土地、水等农业资源;又要鼓励发展农业机械技术,集约利用劳动力资源,促进现代农业要素生成和发展。
其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农业公共研究机构为主体,加速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通过扶持和加强基础研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的效率,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其二,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应用能力。通过政策和技术诱导,提高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程度。为此,要建立健全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要形成科技指导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机制。同时,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民培训,提高农民接受农业科学技术的能力。
其三,加快实施农业机械化。要根据农业涵盖农、林、牧、渔各产业,生产、加工、流通多环节的特点,扩大农业机械的作业和服务区域,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要。要注重提高农业机械产品质量,适应对农机具的综合性、节约型、高效性、适用性和安全性要求,提高农业机械的技术进步效率。
其四,提供更多的农机具补贴。当前,应把加大农机购置补贴作为鼓励发展农业机械的重要政策,提高补贴标准,扩大补贴范围,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