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报道6月29日,在悄然进驻21世纪便利店之后,美亚机构向媒体抛出新闻稿,声称于28日,21世纪便利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21世纪便利”)原老总陶金成向上海美亚投资有限公司完成管理移交,这桩迄今为止上海便利店最大的并购案就此完成。
业界哗然。这是自去年上海良友便利连锁公司39%股权被人收购后,当地便利店市场上的又一次大动作。而从收购方来看,抛头露面的虽然是美亚机构,但隐约还是能够分辨外资的身影闪烁其中。
美亚的股东是谁?并购资金从何而来?谁在并购21世纪便利店?是外资在绕开政策障碍进入内地零售业市场吗?
美亚身后隐现李氏父子身影
从一开始,整个收购就像是美亚布下的一盘棋,给出的消息也是真真假假。
21世纪便利是由上海城开集团及其控股的上海城开安置公司、上海家得利超市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组建的商业连锁公司,目前共有直营门店及加盟店600多家。此次收购涉及的575家当属其中的直营店。
令人费解的是,美亚机构到底以多少代价收购了多少股权?在得到新闻稿、为其首肯的媒体中,所有稿件均未提及股权一事。根据后来美亚机构和上海城开集团的统一口径,这次收购的是21世纪便利100%的股权,而从21世纪便利内部传来的消息则是30%的股权和全部的资产管理权。后者似乎言之凿凿,而与之相佐证的是上海商业连锁协会亦传出消息:上海城开集团保留了部分股权,数字不详。
而收购的价格据当地媒体报道为2亿元,这也正是后来业界质疑美亚机构的焦点。
21世纪便利从2001年下半年开始发展,发展速度可谓高歌猛进。“其潜力不小,但每个门店的投入绝对不超过20万元,而且目前每个门店日营业额约在3300元左右,在业内并无过人之处,去年的亏损为7000多万元”,业内一位老总分析。如此计算,并且考虑无形资产,即便是2亿元收购所有门店也不见得便宜,美亚机构何以大方如许!
因而,在众多媒体还在大谈“美亚音像接盘21世纪便利”之时,此“美亚”恐早非当初的“美亚”了。
在美亚机构给出的书面回复中,对于美亚股东为谁语焉不详,只是以“国内合资企业”六个字做答。而美亚机构总经办的翟先锋小姐在电话中给出的这一版本的解释则是“上海市经贸委的企业”(注:上海无此机构)。
事实上,从记者掌握的资料看,美亚机构始出于1996年4月,这一年美亚音像连锁经营有限公司成立,为上海永利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上海永利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已经渺不可考,但美亚机构的发展仍有迹可循。1998年成立上海美亚在线宽频网络有限公司,2000年成立上海美亚投资有限公司。美亚机构为美亚投资及其下属控股子公司的统称。
在上海美亚投资有限公司自己的描述中,其现在旗下的四大公司(上海美亚音像连锁经营有限公司、上海美亚在线宽频网络有限公司、上海美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五洲宽频电视传播有限公司)和港资不无关系。
上海美亚在线宽频网络有限公司是由TOM.COM有限公司(8001HK)、美亚机构和上海信息产业有限公司三方合资成立的,其成立时的董事长张培薇在TOM的非执行董事中赫然在列。而根据《中华工商时报》报道,五洲宽频电视传播为TOM.COM和上海美亚投资约1.5亿元成立的,前者占49%股权,后者占51%股权。
据说,上海美亚在线宽频网络有限公司最初为李泽矩所投资,也正是从1998年开始,美亚开始迅速扩张,进入了多个产业。而上海美亚投资有限公司现为TOM在上海的战略合作伙伴。李嘉诚曾经在2000年3月考察过美亚在线宽频网络有限公司。
巧合的是,香港上市公司美亚娱乐信息(0391HK)其主要业务为发行电影及节目影音产品、电影放映及转授电影版权、提供网络科技及相关服务、网站设计及管理服务,和上海美亚业务极其相似。名称相近、业务相似,而从未有两者之间法律纠缠见诸报章,耐人寻味。
“和黄”旗下“百佳”超市借壳重返上海
对于美亚机构,业界的疑问还在于,究竟此次收购是美亚用自有资金进行的扩张行为,还是为他人作嫁?
在去年上海媒体传得沸沸扬扬的“良友”39%股权收购一事,出面的也是一个咨询公司,而其幕后买家则被业界分析为“7-11”,只是“良友”至今没有承认。
在美亚机构现在的数项业务中,除了户外广告是真金实银、利润丰厚外,其他的产业利润状况均不得而知,美亚也没有就此做出回答。只是在年前,上海美亚投资有限公司的高层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承认,尽管美亚(美亚在线网络宽频有限公司)已经有了超过2万小时的宽频节目,但短期内宽频要实现盈利还不太现实。
“21世纪便利的经营,可以和美亚旗下的美亚音像进行整合,通过店铺资源、技术资源、管理经验、客户资源、广告资源、物流配送、人力资源的共享,放大规模效应,提高利润率。”,上海美亚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胡炯亚称。
但是这段话在分析人士看来却有不同的解读:一是进入零售业,二是利用便利店的网点资源发展音像租赁。前者和现在美亚机构的主营业务大相径庭,而后者则看上去失之草率、毫无成本概念。
而有知情人士表示,这只是美亚机构和上海城开集团某种合作的开始,他表示此次收购和便利店发展并无关系,但其人没有透露细节。
值得推敲的是,上海城开集团旗下的另一产业——上海家得利超市有限公司,2002年在“中国100家大型商业零售企业”中排名33位。上海市连锁商业协会的资料显示,到2002年年底,该公司共有“家得利”超市91家,分布在江、浙、沪三地。“家得利”超市在业内被公认为是不错的企业,甚至“优于联华”。有消息说,城开集团正在为“家得利”寻找买家。
在这一点上,美亚机构和港资的复杂关系也让业界浮想联翩。难道“百佳”是此次收购的“幕后主使”?
这似乎暗合一则消息。去年《中国经营报》在采访“百佳”时,屈臣氏集团零售食品部行政总裁艾一帆(IwanEvans)表示计划2003年重返上海,并会寻机拓展至宁波、杭州等长江三角洲一带的城市。但时过近半,却毫无动静。“百佳”为李嘉诚和记黄埔有限公司旗下产业。
而上海有便利店4000多家,大卖场60多家,超市300家,竞争相当激烈。“虽然说上海有6000平方公里面积,但其实人口主要聚集在1000平方公里左右的中心区,目前要想在市区找到新的网点,难度会大得多,成本也会高得多”,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晁钢令教授说。
因此,这次重返上海,“百佳”的进入门槛很高———找网点、谈判、一家一家的开店,较之其竞争对手,“百佳”更需要和时间赛跑。而对于收购21世纪便利而言,其好处还在于能够建立当地的供货关系、渠道,为进入零售业其他业态做好铺垫。
而上海城开集团在收购后,陶金成曾对媒体表示:“面对便利店业的激烈竞争,我们觉得缺乏这个领域的专业管理经验和人才,因此我们决定让别的公司去管理。”据悉,美亚机构到目前为止只派驻了胡炯亚一人进驻,而之前美亚亦无便利店管理的经验。
零售业大规模并购的先兆
事实上,外资并购零售业早在人们的预料之中,人们关心的只是什么时候、何种方式、出资多少———更像是旁观者在试探自己能够接受的底线。
上海社科院博士王如忠曾撰文指出,一直以来,外资零售巨头在中国市场的扩张大多是采取比较稳健的合资新建方式,这是因为兼并收购的风险大于合资新建。而随着市场趋向饱和、资本市场变得成熟,随着政策法规、税收体制、信誉体系逐步健全,一场零售业内的大规模的资本并购将不可避免。
晁钢令认为,外资进入内地有两个层次的障碍。
其一是政策的障碍,因为按照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对于外资进入零售业的限制将在2004年12月的时候全部取消。“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各地政府利用各种合作形式,其实已经大批地引进了零售业的外资。所以我认为,这一障碍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
其二就是市场的障碍。国内零售业经过了10年左右的发展和改造,在主要城市零售网络比较集中,控制了主要城市的网点。新进入者如果重新开辟市场网络、销售据点,成本高、难度大。同时还存在着“连而不锁”的现象,供货商无法控制自己产品在每个省市的价格,因此连锁企业也不可能以统一采购的模式发展,必须每到一地就和当地的经销商和地方政府打交道,这又加大了难度。
“直接收购不仅能接收现有的网点,而且还能接收原有的供货关系、渠道等资源。”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近年来商业圈地运动的成因。上海便利店的“圈地大战”开始于2001年下半年,而当时盛传的消息正是“7-11”要进上海。以至于现在甚至是出现了便利店背对背、墙靠墙的现象。
“先抢占好的网点资源,这样的话进可攻,退可守。而且随着上海市土地开发、房产建设、旧城改造,原来的铺面大量减少,而政府为了防治西方曾经出现过的‘城市空心化’将保持城市的人口,也就是说,市区中心地段的网点资源会越来越稀缺。”晁钢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