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随着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深入实施,沿江9省2市抢抓国家战略机遇,大力发展内河水运,成绩斐然。各地纷纷享受到政策利好,以长三角城市群、皖江城市群、武汉经济圈、成渝经济区为带动,逐步实现了由江域辐射到南北的梯度发展,成为仅次于“沿海经济带”的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二极”。
站在“十三五”开端,他们已经开始谋划新一轮的发展蓝图。
上海:积极对外开放 创新发展格局
“十二五”期,上海抢抓国家战略机遇,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推动内需与外需、出口与进口、“引进来”与“走出去”协调发展,全市的对外开放水平再上新台阶,形成了四大新格局。即以服务贸易、一般贸易、消费品进口为增长动力的对外贸易新格局;以服务经济、总部经济、研发经济为升级动力的利用外资新格局;以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为扩张动力的对外投资新格局;以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为目标动力的营商环境新格局。
目前,随着外高桥和洋山港区的运营,上海港集装箱年吞吐量已经突破3000万标箱,成为世界第一大港。2014年年底,上海洋山深水港区四期工程项目开工建设,建成后上海港集装箱年吞吐能力将突破4000万标箱,相当于全球港口集装箱年吞吐量的二十分之一。
现在,上海开放发展推进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十三五”目标已经明确。即到2020年,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国际贸易中心;基本形成规则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畅通高效的现代市场体系;基本形成与高标准的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
浙江:联网江河水系 复兴内河水运
“十二五”期,浙江港航完成建设投资719亿元,助推浙江“大港口大水运”建设快速发展,同时努力提升现代航运服务业水平,使浙江港航发展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按照“利用内河资源,联网江河水系”的要求,浙江着力推进内河水运复兴行动计划。例如以湖嘉申线、长湖申线三级航道为核心,提升浙北内河水运网络;全线开通全国首条现代人工运河杭甬运河,实现千年京杭运河通江达海;全面建设钱塘江中上游航运复兴工程,富春江船闸为全国碍航闸坝改造提供示范。
“十三五”期,浙江将围绕港航“两打造两提升”发展目标,海港发展提质量、内河水运补短板,行业管理创一流,改革转型谋求突破,为浙江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两富”、“两美”浙江提供保障。在内河水运方面,将高水平打造畅通高效的江河海联运体系,构建支撑和引领“四大经济”的水路交通走廊,全面实施内河水运复兴行动计划,推进运输结构转型,加快江河海联运发展,促进港产城联动,着力打造内河水运转型发展示范区。
今后五年,浙江计划完成水运投资330亿元,建成高等级泊位超过100个、高等级航道超过300公里,2020年高等级航道里程将达到1600公里,纳入长三角高等级航道网规划的航道达标率达到80%;内河航道一类维护里程1600公里、二类维护里程1800公里;江海联运量达到3.5亿吨、海河联运量达到5000万吨、海铁联运达到2500万吨;内河船型标准化率达到70%;内河港口吞吐量达到3.6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00万标箱。
江苏:服务为本 智慧先行
“十二五”期,江苏航道建设完成投资达301.8亿元,是“十一五”的两倍,成为建国以来投入资金最多、建设规模最大、发展成效最好、社会影响力提升最快的时期。
五年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在江苏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江苏大力建设感知航道,在京杭运河无锡段近40公里的航道两岸安置5大类数百个传感器,对各类设施及航行船舶实行24小时全天候监测,实现了涵盖京杭运河无锡段无人值守的航道智能传感网络,实时获取各类信息,为航道科学管理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同时,江苏还采取多种措施提高船舶过闸效率。如建设推广水上ETC,船舶过闸从原来的8个程序减至3个步骤,应用实效明显,目前已推广到京杭运河全线、常州丹金船闸等18个船闸;在京杭运河及沿江口门船闸全面推行“一站式服务”,实现了船舶过闸“一门式受理”、“一条龙服务”、“一次性办结”;在苏北运河全线范围内为7763艘安装GPS终端的船舶实施过闸“一票通”,占苏北运河在航船舶总数的70%以上。
安徽:“5+2”合作模式兴皖江
“十二五”期,安徽省水运建设以港口、航道为重点,成效显著。5年累计完成航道建设投资96亿元、港口建设投资137亿元,分别是“十一五”期的4.9倍和2.2倍。
长江干线皖江段通航能力的历史性突破,是“十二五”以来安徽内河水运发展的重要亮点。2014年,安徽省交通运输厅与长江航务管理局,会同沿江5市创造性地采用“皖江合作模式”,实施了长江干线航道整治、裕溪口汊江航道整治等一批重要建设项目,显著提升了长江安徽段的通航能力。其中,提前6年完成《长江干线航道总体规划纲要(2009—2020)》的规划目标,实现了3万吨级海轮到芜湖、万吨级海轮到安庆的历史性突破。
目前,安徽全省内河航道总里程达6613公里,通航里程达5729公里,分别位居全国第7和第8位,四级以上高等级航道达1428公里。今后5年,安徽将持续加大水运建设力度,在全面加快干线航道网建设方面,加快推进江淮运河工程,使江淮运河与目前在建的沙颍河、合裕线航道、芜申运河,形成安徽省历史上第一条南北向水运大通道,缩短淮河水系船舶入江航程200至600公里。
江西:携手中游城市 发展多式联运
“十二五”期,随着长江经济带战略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相继出台,江西迎来了重振“千年赣鄱黄金水道”的机遇。其水运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鄱阳湖湖区航道维护常年达到二级航道水深要求,175公里赣江南昌至湖口二级航道2013年年底建成,全省高等航道实现新突破,至2014年年底赣江建成三级以上航道537公里。
“十三五”期,江西水运对接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是加快多式联运发展,以长江、赣江和九江港、南昌港为依托,以全面推进赣江高等级航道渠化和九江港、南昌港综合运输枢纽港建设为抓手,基本形成江西水运多式联运体系。
目前,江西正着力加强高等级航道建设规划,推进长江江西段、赣江、信江“两横一纵”国家高等级航道建设。力争到“十三五”末,将长江6米深水航道推进至瑞昌;实现赣江航道全线渠化,达到三级及以上通航标准,全省高等级航道将达到795公里。
“十三五”建设现已启动,江西将全力补齐综合交通体系中的水运短板,对接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融入长江经济带及中部城市群建设。同时,赣鄂湘三省港航部门将力争使中部城市群航道整治、大型港口工程等重大项目也纳入国家层面规划范围。
贵州:“以航为主”转变发展理念
“十二五”期,贵州省不断强化水运发展战略地位,在全国率先提出“以航为主”的发展理念,其水运发展的基础与后劲明显增强。
截至去年年底,该省已全面完成国家规划的西南水运出海中线通道(贵州段)航运扩建工程和乌江航运建设工程,新增四级航道431公里、港区码头8个、泊位15个、水上搜救中心10个,全省四级航道达到791公里;并加快推动乌江构皮滩和龙滩过船设施建设,打通南北水运大通道,实现了“南下珠江、北进长江”的战略部署。
在水运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贵州完成了三板溪库区航运建设工程;开工建设光照库区、乌江渡库区和白市库区航运建设工程;完成安全支持保障系统项目建设,重点加强相应水域监管救助基地和站点的基础设施、大型装备建设以及船岸通信系统和电子巡航系统建设,提升监管救助能力;加快推进都柳江大融、从江两个航电枢纽工程建设,滚动开发都柳江航电枢纽工程,实现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十三五”期,贵州省水运将以工程大项目带动,实现大投资、形成大通道、拉动大布局、推动大发展,计划完成水运固定资产投资400亿元,力争到2020年,全省水路年货运量达到5000万吨,年客运量达2600万人次。
湖北:加快打造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
“十二五”期,湖北水运投资规模大、建设项目多、发展速度快、经济社会效益好的历史性特点更为凸显。湖北港航系统累计完成投资340亿元,相当于“十一五”完成投资额的3.2倍;三级以上高等级航道里程达到1738公里,居长江沿线第一位,新增江汉运河、汉江兴隆以下、丹江库区、清江水布垭库区、三峡库区支流等千吨级航道614.4公里;港口新增泊位数超过100个,净增港口货物通过能力和集装箱通过能力7000万吨、250万标箱。
“十三五”期,湖北将加快建设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重点打造航运交易中心、综合保税中心、多式联运中心、中部地区邮轮中心,初步形成高度聚集的核心功能区和航运服务聚集区;积极推进港口建设,创新港城、港园、港运综合立体开发新机制,形成以主要港口核心港区为枢纽、铁水公空有机衔接的多式联运体系。
同时,湖北还将加快建设“一主三江一网四支”长江中游高等级航道网。包括提升长江主通道功能,积极推进长江航道“645工程”,加快完善三峡翻坝运输体系;畅通汉江、江汉运河、清江航运,加快实施航道渠化整治工程,建成雅口枢纽,畅通襄阳至丹江口1000吨级航道。
湖南:基础设施升级 内河水运体系成型
“十二五”期,湖南水运重点围绕湘江、沅水两条水运主通道,规划建设了湘江长沙综合枢纽、湘江2000吨级航道建设一期、湘江土谷塘航电枢纽等一批支撑能力强、带动作用大的重大项目,累计投资156.7亿元,是“十一五”的4.7倍。同时,开湖航线创建成为全省首条省级文明样板航道,湘江岳阳至长沙数字航道建设顺利推进,船闸通航智能调度系统在长沙综合枢纽率先运行。
5年来,全省建成千吨级以上航道178公里、千吨级以上码头泊位13个。到2015年年底,全省千吨级以上航道达878公里,吞吐能力200万吨以上港口达15个,靠泊能力千吨级以上泊位达104个,最大靠泊能力达到5000吨;岳阳港城陵矶港区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长沙港霞凝港区、常德港盐关港区为国家二类开放口岸。以洞庭湖为中心,长江、湘江、沅水干流为依托,岳阳港、长沙港等港口为节点的内河水运体系基本成型。
此外,该省共完成水路货运量10.9亿吨、周转量2956.5亿吨公里,较“十一五”增长105.7%和116.1%;港口吞吐量11.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51万标箱,较“十一五”增长61.1%和75.5%;水运承担了70%以上的外贸运输;岳阳港成为亿吨大港,省政府与上港集团展开合作,成立了湖南城陵矶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开通了东南亚、港澳等直达班轮。
四川:健全水运体系 提升服务能力
“十二五”期,四川水路运输呈现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
该省水运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91亿元,是“十一五”期的2.6倍;共实施水运重点建设项目15个,全省重点规划建设的“四江六港”,除乐山港外全部建成;新增四级以上高等级航道331公里、千吨级泊位14个、集装箱吞吐能力133万标箱。目前,该省规划的“四江六港”水运主通道和重要港口,全面加快推进建设,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主通道,岷江、嘉陵江、渠江高等级航道为骨干的航道体系,和以泸州港、宜宾港为枢纽港口,广安港、南充港、广元港为主节点的港口体系初步形成。
今后五年,四川将构建通达通畅的“5+2”航道体系和枢纽互通的“6+6”港口体系。
航道方面,重点推进长江、岷江、嘉陵江、金沙江、渠江5条高等级航道达标升级,推动沱江、涪江2条航道建设,实施长江上游宜宾至重庆段“三升二”、水富至宜宾“四升三”等9个航道整治工程,建设岷江犍为、老木孔等11个航电枢纽,规划投资300亿元,构建干支衔接、通达通畅的“5+2”航道体系,实现1692公里高等级航道全线达标,航道通过能力提升1倍。同时,五级以上航道养护管理实现全覆盖,四级以上航道实现二类维护,三级以上航道实现一类维护。
港口方面,优化泸州、宜宾、乐山、广元、南充、广安6个重要港口结构,建成一批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港口码头,因地制宜推进达州、凉山、攀枝花、眉山、遂宁、自贡6个港口前期工作,适时启动建设,形成结构优化、枢纽互通的“6+6”现代化港口体系;加快完善港口集疏运功能,推动港口与综合配套服务区、物流园区和临港工业区的有效衔接,实;港、城、园三区互动发展;新建千吨级泊位20个,使港口货物总通过能力达到1.5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300万标箱。
重庆:目标锁定“一干两支四枢纽九重点”
“十二五期,重庆市水运累计完成投资155亿元,内河水运取得了跨越式发展。
“一干两支”、通江达海的航道体系基本建成;航运经济持续稳步增长,集装箱吞吐量突破百万大关,亿吨大港目标成功实现;船舶运力结构明显优化;枢纽型港口陆续建成,港口货物通过能力由1.36亿吨提升到1.8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实现翻番,达400万标箱……
“十三五”期,重庆市水上交通计划投资150亿元,将建成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形成以“一干两支四枢纽九重点”为骨架,以航运集聚区为支撑的内河航运体系,实现航道网络化、港口枢纽化、船舶标准化、管理法治化、安全常态化、航运绿色化、服务优质化。重点工作包括:系统推进干支航道建设,着力实现航道网络化,基本形成高效畅通的“一干两支十线”航道体系,四级以上高等级航道里程达到1500公里;提速推进重点港口建设,着力实现港口枢纽化,全面建成以“四枢纽九重点”为构架的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港口集群,港口通过能力达到2.2亿吨,集装箱通过能力达到500万标箱;调整优化运输组织结构,使船型标准化率达到85%,船舶运力达到700万吨,专业化船舶占比达到30%。
云南:依托金沙江发掘水运潜力
“十二五”以来,云南水运依托金沙江航运建设服务和融入长江经济带战略,金沙江航运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货运量快速增长,5年间年均增长率在10%以上,货运船舶逐步向大型化发展,最大船舶吨位达5000吨。
现在,金沙江航运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已明确。即到2020年,初步实现金沙江出省水运通道全线贯通,基本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水路交通运输体系,内河水运优势和规模效益得以体现,并步入良性发展阶段,水运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地位进一步巩固,依托金沙江打造沿江经济支撑带,使其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显著增强。
下一步,云南省将逐步缓解金沙江14级电站建设阻断航道给航运发展带来的矛盾,科学规划和布局翻坝转运系统,对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乌东德4个库区段航道系统治理,建设溪洛渡、白鹤滩、乌东德大坝通航设施,通过向家坝通航设施的扩能改造,实现干线航道高等级化,提高航道通过能力。
同时,云南还将扩大水富港集疏运能力,以港口为中心,加快港口物流园区建设,进一步优化港口布局,加快港口和铁路、公路的连接线建设,推进运输船舶大型化和标准化进程,大力提升金沙江出省水路运输能力,初步建成功能完善、衔接顺畅、便捷高效的金沙江出省水运通道。力争到2020年,基本形成金沙江中游以旅游航运为主,下游以出省货运为主的水路交通运输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