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东北对外开放最前沿的大窑湾口岸,辽宁大窑湾检验检疫局(以下简称大窑湾局)以“东北新一轮振兴”“一带一路”“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物流中心建设”为契机,以互联网思维、智慧型监管、大数据决策、协同化办公、云信息服务等创新方式,打造“智慧质检”“智慧口岸”。
大窑湾局创新检验检疫通关模式,建立“申报无纸化、抽查随机化、作业标准化、记录电子化、监控可视化、放行自动化”工程。助推中欧国际货运班列发展,支持“中韩俄”大通道建设,提高“辽满欧”中欧国际货运班列检验检疫效率。推出了以“变事前申报为事后申报,变按票申报为按列申报,变人工解锁为自动解锁,变随机抽查为风险控制”等“四个创新”为中心的过境货物检验检疫监管方案,为中欧货运班列打造最优通检模式,使过境货物在港口的通关时间现已由原来的48小时压缩至24小时。未来口岸通关时间可压缩至6小时以内。
目前,大窑湾口岸的冷链、木材等产品已成功实现“三互”大通关操作,确立了“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和资源共享”的新型口岸合作模式,以进口冻肉全面开展关检原产地“封志互认”一项措施为例,每年可为相关企业节省直接物流成本近400万元;进口原木全面开展“关前检”的检验检疫模式,每箱货物可为企业减少2天的通关时间。同时关检双方通过开展风险联合研判,实现重点信息及时互换,并带动审单、查验等业务的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合作,目前,双方联合查验货物共计93票,包括:存在安全隐患的无3C认证家用电器水波含氧机499台,未获准入许可冻猪蹄199集装箱等商品。
今年6月,大窑湾局为首批通过大连大窑湾保税港中转至泰国的98吨、原产国为美国的冻细鳞大马哈鱼签发“中转货物原产地证明”和“卫生(健康)证书”。这是国内检验检疫机构首次签发该类证书,此举不仅极大地拓展了东北地区水产品货物转口贸易的发展空间,也为大连口岸打造国际水产品贸易中心创造了良好条件。
大窑湾局对全国首个进口粮食示范港创建工作高度重视,与驻区政府部门、驻港口企业三方共建,检企共管。按照《创建进境粮食国家示范港实施方案》的要求,着力打造“一个主轴、两个指标、三个核心改造、四位一体、五个体系”一揽子创新模式,即围绕一个进口粮食疫情防控关键风险点的主轴,达到提高疫情检出率、缩短通关时限两个指标要求,完成在线实验室运行、植物疫情无害化处理和“互联网+全程监管”工作模式三个核心改造,每船进口粮食将节省4-8天的装卸、待检时间,减少实施检疫处理的粮谷转运、属地处理等时间和装载费用,避免疫情的二次污染。结合辽宁自贸试验区建设,给予企业检验检疫政策支持,实现一般贸易、保税、期货和国储四种贸易形式粮食的港区内自由转换,打造无害化国门生物安全疫情防控体系、全封闭机械化装卸转运体系、信息化的操作体系、程序化的检验检疫体系、知识化专业化全方位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结合2013-2015年近3年进口粮食的数据,预计每年为进口企业减少成本合计数千万元。预计每年北良港进口粮食接卸中转量有望由现在的300万吨增加到600万吨,增加中转收入2.4亿元。大连港股份有限公司散粮码头进口粮食接卸中转量由现在的年260万吨增加到500万吨,增加中转收入1.7亿元。
由于我国东北林业全面禁伐,国外原木进口受限以及熏蒸检疫处理将全面禁用等影响,东北木材产业生产所需原木全面告急。在此背景下,大窑湾局与大连港、航天科工等多家科研单位共同研发了微波介电加热检疫处理原木技术,该技术实现了由物理方式替代化学方式进行检疫处理——利用微波介电加热,在保持木材品质的前提下,灭杀木材内部、表面以及游离的有害生物,微波介电处理原木技术在61℃及以上、持续1分钟杀灭有害生物。在质检总局的政策支持下,目前项目已顺利完成总局委派专家组的验收评审,工业化应用设备建设完成,并具备试运行的规模和条件,该项目建成后,10分钟就可以处理一批原木,无污染、零排放、低成本,从年处理5000集装箱,10万立方米的原木处理的实验能力,一下扩大到年处理5万集装箱,100万立方米的规模处理能力,满足工业化应用的需要。大连港将成为我国进口美国阔叶原木资源的重要平台和口岸。
大窑湾局已与东北四省区所有4个特殊监管区检验检疫机构建立了“口岸加封直放、内地检验监管,信息互通互换、执法互助互认”的直通放行货物检验检疫监管新模式。即除检疫高风险、危险货物及包装、固体废物原料以及散装货物外,所有通过大窑湾口岸进口输往特殊监管区的货物全部可以实现口岸直通、后续监管;同时大窑湾局积极与东北四省区20余个内地机构开展检检合作,有效整合“口岸资源”与“内地资源”。支持地方重点产业,对疫情风险不高、运输条件可控的商品,全部转到内地局进行检验检疫及后续监管,同时配套建设功能强大的信息化传输平台,将进口货物信息、口岸检疫查验信息全部发送至内地局,使内地局全面掌握货物在口岸通检的真实状况,内地机构的监管情况也同时通过平台反馈至口岸局,整个监管链条严密闭合,执法合力效应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