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后,大部分单证实现系统自动审核“秒过”,近95%的报关单实现系统自动放行,业务办理速度显著提升。
“1200万元,这是光节省打印纸张省下的,加上省去企业人员来回奔波的路费、时间成本等等,那就更多了。”当被问及加贸全程信息化改革一年能帮企业省下多少成本时,深圳海关加工贸易处处长林少滨这样回答。
加贸全程信息化改革,是深圳海关针对加工贸易监管业务进行的一项重大改革。该项改革历经3年,于2014年9月28日正式启动,目前已惠及深圳关区加工贸易企业近20万家。
“做过加贸的都知道,加贸手册的备案核销是工作的大头,我们以前的主要工作也就是围绕着这些手册跑来跑去”,一位从事报关工作近30年的业内人士表示,“深圳海关的这项改革具有划时代意义”。
“这是一项由深圳海关主动提出、主动建设、主动实施的业务改革,先后分步骤实现了加工贸易手册备案信息化,核销信息化,以及嫁接通关环节无纸化,最后打通了业务链条,最终实现加贸业务的全程信息化”,林少滨介绍了该项改革的大体进程。目前,该项改革还在深圳关区部分试点,预计将在今年扩大试点范围并全面铺开。
高效:以前按天算 现在按小时算
“以前我们的广告宣传是说多少天办妥,现在我们都说小时。”一位货代公司负责人表示。据了解,海关通过“系统+人工”的智能化审核方式,大部分单证实现系统自动审核“秒过”,近95%的报关单可以实现系统自动放行,海关的作业环节由原来的7个减少为4个,业务办理速度显著提升,单项业务办理的时间缩减了70%以上。
深圳迪特集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DEK牌高精度锡膏印刷设备是同类产品中的全球领军者,客户包括华为、中兴等大企业。“我们公司大部分订单都是为客户量身定制的,时限要求很高,以前手册设立要5个工作日,很多订单都不敢接。信息化以后,时限要求再高的订单都敢接,虽然现在外贸形势不景气,但我们公司的进出口值和订单量同比增长都超过了15%。”该公司报关经理卢建华表示。
“时间就是金钱!”这句改革开放之初在深圳蛇口叫响的口号,今天在深圳海关加贸全程信息化改革实践中再次得到印证。在近年来国内外贸形势并不乐观的情况下,改革试点之初选取的深圳海关隶属南头海关所辖宝安区,仅在头半年,加工贸易出口总额达180.7亿美元,同比增长4.73%,高于深圳市同期水平,改革成效逐步显现。
精简:仅手册设立环节省去企业17种申报材料
改革的另一个重点是精简材料,仅手册设立环节,企业的申报资料便由原来的26种精简归并为9种,并以电子数据网上申报替代了现场递交纸质单证。改革之后,企业免去了现场申报、多次往返、重复递单之苦,海关通关现场的办事人员也由原来的日均800人次下降到几十人次。
同时,海关还与地方商贸部门、银行以及企业端的数据传输实现了联网,企业不再需要往来多个部门申报与传递资料,实现了企业一个端口申报、多个部门共享信息、审批单证自动流转、业务办理阳光透明。
“以前,公司在备案、报关、核销的各个环节都需要跑海关,去了还得取号、排队,没半天下不来。”深圳正峰印刷有限公司报关经理何秀红表示,该公司是第一批改革试点企业,“现在确实太方便了,所有业务在电脑上就能搞定”。
省钱:避免使用大量纸张打印材料
为企业省钱是此次改革的另一个目标。省下的钱包括企业打印众多纸质材料的费用,来回办事的交通费用和人力成本等等,但最重要的还是构建起以企业资信为基础的“高资信、秒通关”机制,让诚信守法企业享受到时间成本上的竞争优势。
“这次改革不仅废止了纸质申请资料,还为高管理类别、高资信企业的备案申请在审核系统内建立了绿色通道,由系统自动进行审核通过,实现了即发即过;同时还在审批系统内建立企业资信库,对原需企业备案递交的大部分资料可实现一次递交、多次使用,减少了重复性工作。”深圳海关隶属南头海关加贸一科科长陈国豪现场演示了新系统的便捷,手指轻点,一份无纸化手册备案就完成了审批,并通过系统自动发送到企业。
石塚感应电子(深圳)有限公司报关部负责人于银利表示:“我们每次需要申请的合同金额都在百万元,海关推出信息化改革后,不仅节省了很多费用,还加快了审批时间,只要没有较大风险就自动通过了,实在太方便了!”
双赢:海关监管更到位
南头海关副关长邴政表示:“改革的核心在于简政放权。南头海关每年单证审核量近百万份,改革前人均日审单量500份,费时费力,也容易出现人为差错。现在通过系统分类审核,95%的单证实现电脑‘秒过’,节省了不少人力资源。”
与此同时,新系统的应用也使海关监管更到位,风险管理导向突出。邴政介绍,系统实施风险式分类审核,会自动判断申报数据是否符合政策法规、贸易管制及加工贸易业务管理要求,并对风险等级进行判断再进行相应处置。同时,系统对人工审核也提供了全面的智能化辅助,可以提示审核重点并提供相应的岗位职责、审核要素、文件依据、商品信息等链接,供关员审核期间进行实时查询,并可实时调阅内勤环节各类单证。“借新系统上马,我们还将商品规范申报、单损耗、随附单证等内容纳入加贸平台前置预审核环节,由专业科室归口办理,实现一次申报、重复使用,进一步提高了执法统一性。”
改革后,海关内部监督也将更有效。据了解,系统将根据不同的业务类别,逐项列明需要审核的内容,要求关员一一审核确认后方能流转,避免事后推卸责任;需要层级审批的业务,系统对流转程序做出刚性限制,并详细记录相关日志,避免自由裁量权滥用。同时将非报关业务纳入系统管理,将国内购料申请、保税货物串换申请、无价值货物自行处理申请、受灾保税货物申报等原本通过纸质方式审批的非报关业务全部转为系统作业,实现网上审批流转,进一步消除了业务风险死角。
“无纸信息化是趋势,晚改不如早改”
1980年,国务院发文强调特区海关在加工贸易上的工作要求,彼时的九龙海关(深圳海关前身)便开始在做好加工贸易的监管与服务上展开探索。35年后的今天,深圳海关再一次创造历史。
“随着全球经济的新一轮调整,如何保外贸出口增长任务更重,如何帮助企业扩大外贸出口是当务之急。”这是深圳市政府提出的担忧,如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海关的职责,加上简政放权趋势的明晰,深圳海关果断作出了“加工贸易信息化改革”的决定。
2013年3月,深圳海关率先向海关总署上报改革方案;8月,总署批复同意设立试点;11月,第一本信息化加工贸易手册制发完成;2014年6月,第一本信息化加工贸易手册核销办结;9月,启动“全程信息化”,改革惠及企业近20万家。
笔者发现,简单的大事记背后,用小字列着密密麻麻的会议进程,粗略数了一下,竟有专项会议近百个。“这只是比较成体系的会议,加上其他讨论组的小会,估计得有500次吧。”陈国豪表示。据介绍,2年多时间里,该项改革涉及到海关内外部门十余个,动用人力100多人次。
“完善系统功能,通过收集业务骨干、工作对象实际使用反馈,针对系统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修改完善,解决随附单证库、海关数据库的数据调取问题,提高对外自助查询的准确性,1月8日,根据所提功能需求,系统运维单位完成了首次系统在线更新;全程做好硬件保障工作,积极联系相关部门做好设备政府采购、入场调试、系统切换等工作,目前扩容设备已全部上线运行……”一段段工作日志,记录着深圳海关人为这场呵护地方经济发展的改革注入的心血。
“减完不够好,再减”
2014年年初,面对复杂的外贸形势,深圳一些企业感到压力不小。3月31日,海关总署署长于广洲在深圳海关主持召开企业代表座谈会,并结合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面对面了解企业经营发展情况,听取企业意见建议。
“海关信息化改革后,企业仍需提交部分纸质单证电子档案,既容易出错,又降低效率。”深圳市一达通企业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文松反映。
企业的呼声就是行动的号角。座谈会后,作为群众路线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深圳海关关长王克光及其他班子成员迅速带队深入企业,到一达通、招商局国际、华为等企业调研,研究解决实际问题。
“要把群众意见和建议,迅速转化为实际服务措施。”王克光表示。4月初,深圳海关开始试点简化报关单随附单证,张文松获悉后非常高兴,“海关又为企业做了实事”。
2014年10月28日,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到深圳海关调研时表示:“海关动作最快、行动最快、抓得最实、见效也最快。”改革的努力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高度肯定。
据悉,深圳海关的该项改革将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尽快向全省和全国推广,让更多企业受益。(文/杨磊 徐达崴 陈曦 钟志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