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淑义 袁 震 通讯员 刘亚楠
5月7日,河北华北制药威可达有限公司等三家制药企业出口的9.6万美元的非食用维生素B12,经河北检验检疫局内陆港办事处评定合格后,直接签发通关单,由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顺利通关直飞印度。如此简洁便利的通关流程打破了以往产地、口岸二次查验模式,使京津冀检验检疫通关一体化迈出了实质性一步,标志着京津冀检验检疫部门联手助推三地出口企业驶入通关高速路。
今年以来,在京津冀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历史课题下,经国家质检总局牵头,汇聚京津冀三地检验检疫局智慧的“产地直放”模式顺势而出。这种通关模式就是三地区域内通关单互认有效,出口货物运抵口岸不需要二次查验,直接就可以通关放行。先行先试为企业带来了直接利益,据统计,企业货物出口的即报即放,使每批货物的通关时间减少了1至2天,三家企业累计每年至少可直接节约出口成本30万元。
由于地理、历史等原因,河北地区没有自己的出境口岸,货物需要先运到北京或天津,再通过空运或海运的方式才可以实现出口。传统的通关模式是,河北局在对出口货物进行检验之后,出具有效的检验证书。起运之前,北京、天津口岸检验检疫局仍需要对5%的出口货物实施核查。其余95%的货物则要凭产地签发的换证凭单,换发通关单。据北京检验检疫局通关处处长刘玉萍介绍,目前,只有北京本地的货物可凭借通关单在北京口岸实行一次放行,天津、河北的货物如果从北京口岸走货则必须经过换证的环节。
对于高效通关是否会影响把关监管,刘玉萍说:“取消换单环节并不意味着口岸检验监管部门不再承担职责,而是在产地检验检疫部门对出口企业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对能保证产品质量的企业提供最大的便利,而对于产品质量有问题的企业,则要进行更加严密的监管。”她表示,下一步,随着无纸化通关指令的推广,产地和口岸检验检疫局实现同步电子信息对接,也将极大提高出口货物的通关效率。
早在京津冀检验检疫一体化进程之初,北京局局长齐京安就指出,京津冀区域一体化不仅仅是一地政策的创新和改革,三地政策的一致性更是关键。一方面要加大信息化的投入力度,建立信息互联互通的有效渠道,另一方面要加快观念转变,建立企业诚信、风险可控的高效监管机制,积极研究建立监管清单动态管理机制,对列入清单的货物实施严密监管,对清单外货物实施快报快放。检验检疫的工作重点也将从关注商品向关注企业转变,信用等级高的企业将得到更多的便利。他还强调,口岸工作要加强关检合作,双方加强沟通,克服一切困难,确保京津冀一体化措施全面落地。
据悉,在京津冀一体化工作联席会第一次会议上,对于呼之欲出的推进方案,国家质检总局通关司司长刘德平指出,要从三个层次考虑一体化问题:一是要深刻体会中央的目标规划,找准京津冀三个地方发展的主要矛盾;二是要充分分析三地在协同发展中的利益关系,体会当地取向,找准发力点,解决矛盾;三是要在履行职责、严格把关的基础上,分析并解决没有实现一体化的原因,最终形成系统内部可复制、可推广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