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海关总署正式对外发布《京津冀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方案》,明确提出以海关通关改革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天津海关作为此次方案的主要设计者和执行者,在推进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日,本报记者走进天津海关,与直接指导和参与改革方案制定工作的李佩林关长进行面对面访谈交流,对该方案出台的背景、过程、意义及预期效果作深度解读。
改革主要内容,就是通过构建区域通关中心,打造统一的申报平台、风险防控平台、专业审单平台和现场作业平台,通过海关信息化手段共同构建一体化通关作业的基本架构,建立区域通关一体化作业模式。同时,涉及海关法制建设、税收征管、打击走私等9个方面的配套改革同步推进,保障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顺畅进行。
京津冀地区对外贸易活力不断增强
京津冀地区拥有环渤海区域与华北、西北等内陆地区距离最短的港口天津港,拥有国际大型航空港、中国民用航空辐射中心的首都机场,拥有世界最大能源输出港的秦皇岛港,还拥有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等各种类型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双城记”与七点要求
■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调研时提出,要谱写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京津“双城记”。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专题座谈会,就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提出七点要求,明确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定位。
记者:《京津冀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出台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那么究竟什么是“区域通关一体化”呢?
李佩林:区域通关一体化是指加快推进经济联系密切区域的通关一体化改革,是通过通关合作,实现不同关区之间的一体化作业和无障碍通关,通俗地说就是要实现“多地通关、如同一关”。
京津冀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就是三地海关以深化通关改革为核心,以优势集成、资源整合、专业分工为导向,以信息共享、结果互认、行政互助为手段,建立覆盖京津冀海关全通关流程的一体化管理机制和运作模式。通过构建区域通关中心、打造统一管理平台和作业平台,以“虚拟平台,实体运作”的方式,在不改变三地海关机构设置的前提下,实现通关一体化作业。
记者:为什么要首先在京津冀地区实行海关的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呢?
李佩林:首先,这是海关工作适应新时期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调研时提出,要谱写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京津“双城记”。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专题座谈会,就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提出七点要求,明确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定位。海关作为国家进出境监督管理机关,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一重大国家战略,通过大力推进京津冀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在海关对进出境货物监督管理方面,实现三地海关间的一体化作业,适应企业生产经营和现代物流发展需要,建立监管更加严密、通关更加高效、服务更加到位的海关监管服务机制和模式,促进贸易便利化,从而为京津“双城记”和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2013年12月,海关总署专门召开了新形势下京津海关合作议题座谈会,首次明确提出“京津海关业务一体化”的改革思路和方向。在2014年全国海关关长会议上,海关总署于广洲署长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海关改革,要“以京津‘双城记’为突破口,推进全国海关通关一体化改革”。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明确后,海关总署也随即将京津海关通关一体化改革的范围,扩大到石家庄关区。
二是京津冀地区对外贸易活力不断增强,为推进通关一体化改革提出了现实要求。从贸易实际来看,2013年,京津冀地区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6125亿美元,约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14.7%,三地实际利用外资共计320.2亿美元,平均增幅高于全国增幅4.32个百分点。以京津两地为例,2013年京津口岸进出口报关单记录条数、货值、征收税款分别占全国总量的5.1%、7.2%、13.9%。京津两地企业在京津口岸进出境报关单票数、货值、征收税款分别占两地总量的48.9%、58.4%、58.0%。同时,京津冀地区腹地广阔,以天津为例,天津口岸辐射京津两大直辖市和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等八省区及河南、山东两省的部分地区,总面积达45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46.9%,腹地人口超过2亿。京津冀地区拥有环渤海区域与华北、西北等内陆地区距离最短的港口天津港,拥有国际大型航空港、中国民用航空辐射中心的首都机场,拥有世界最大能源输出港的秦皇岛港,还拥有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等各种类型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口岸通关效率和京津冀区域物流速度的提升,对于发挥对腹地的辐射带动作用至关重要。因此,无论是京津冀地区贸易便利化的发展需要,还是发挥对腹地辐射带动作用,客观上都需要推进京津冀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
三是京津冀地区海关长期以来的密切合作和业务互补,为推进京津冀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打下了坚实基础。北京、天津、石家庄海关长期以来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无论是在区域通关改革中,还是在内陆无水港建设中,三地海关保持着密切的沟通和合作,联系十分紧密,在一些业务领域,也形成了一定的联系配合工作机制。同时,三地海关在海关通关业务上也有很强的互补性。比如,天津海关在海运监管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监管特点和监管模式,北京海关在空运监管方面也有自己独到的经验和做法。正是这种长期紧密的合作和业务上的优势互补,为推进京津冀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打下了坚实基础。
京津双关合力 摒弃“一亩三分地”
■2013年12月17日,首次提出了“京津海关业务一体化”的改革思路和方向。
■天津海关先后在方案制定、规范起草、程序测试、后勤保障等工作中投入人力三百余人,占天津海关干部职工总数的14%。
记者:我们知道,京津冀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是海关总署推进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的“当头炮”,下一步还要视试点情况,陆续推进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联系紧密地区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可以说,京津冀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是“试验田”。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方案》制定经过了怎样的过程呢?
李佩林:最初的时候,是天津海关和北京海关准备就京津“双城记”的大背景下,研究如何全面加强两关业务领域的合作,当时已经初步形成了《北京海关天津海关合作备忘录》。在这个阶段,京津两关的合作还处于联系配合的层面,相关合作工作,也仅仅局限于两关的职权范围。直到2013年12月17日,海关总署领导来天津调研,首次提出了“京津海关业务一体化”的改革思路和方向。至此,京津两关的全面业务合作,已经上升为署级课题。
说实话,署领导提出一体化改革后的最初一段时间,我们都感到要完成这个任务太艰巨了。从大的方面讲,京津冀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不仅仅是解决京津冀地区如何实现通关一体化,更重要的是,还承担着为全国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先行先试的重任,要可复制、可推广。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们既为承担这一重任而感到荣幸、骄傲和自豪,同时也倍感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从具体的改革方案设计来讲,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什么,也不是很清晰;要遵循什么原则,也没有完全厘清;改成什么样,更是没有明确的框架。这些都是当时困扰我们的难题。更难的是,在我们的头脑中已经习惯了海关现在的管理体制和监管模式,而通关一体化改革则要求在体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机制创新来实现。也就是说,以前北京海关和天津海关作为两个直属海关,各自独立发挥监管服务职能,涉及跨关区的海关业务,通过转关、区域通关等通关方式进行监管,各自都有自己的审单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和接单、征税、查验等现场作业部门。但是一体化改革后,要求打破关区界限,实现两个海关业务深度融合,操作流程互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在体制不变的情况下,实现起来我们感到非常困难。比如,两个海关内部同样一个部门,一体化后如何分工?不同部门和环节之间如何衔接?两个海关间如何互相指挥协调?以及由此带来的业务量的增减变化等不可回避的利益问题,等等,这些难题当时确实很困扰我们。
但是,天津海关和北京海关都能够从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双城联动发展的重大战略出发,从全国海关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局出发,来认识京津冀通关一体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都有攻坚克难、锐意改革的信心和决心。特别是在总署领导的直接指导下,经过两关多次研讨,改革的思路、原则和基本框架逐步清晰并达成共识。更重要的是,我们都能自觉地突破惯性思维,摒弃“一亩三分地”的思想,主动融入改革大局。在这期间,我们得到了海关总署的及时指导和天津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总署党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京津冀通关一体化改革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明确方向步骤和时间节点,确保了改革方案如期出台。春兰书记、兴国市长和天津市委、市政府领导也听取了海关汇报,多次对京津冀海关通关一体化改革作出批示和指示,对海关这项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这些都是京津冀通关一体化改革方案最终形成的动力源泉和坚实保障。同时,北京海关和天津海关调动了本单位各项资源,全力以赴保障改革方案制定研讨工作。由于这项改革涉及全部海关业务领域,因此两关的业务职能部门、主要业务现场和后勤保障部门几乎全部参与了改革工作,仅天津海关就先后在方案制定、规范起草、程序测试、后勤保障等工作中投入人力三百余人,占天津海关干部职工总数的14%。
记者:刚才您谈到海关为此次改革付出的艰苦努力,也谈到了改革的思路、原则和基本框架,关于这方面的相关情况,能不能再深入介绍以下?
李佩林:在改革的思路上,我们考虑主要是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精神,一方面要通过改革更好地履行海关作为进出境监督管理机关的职责,充分发挥三个海关的监管优势,增强监管合力,在维护好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尽好职、履好责;另一方面要通过改革促进贸易便利化,尊重企业生产经营和物流运作规律,尊重企业自主选择,为广大守法企业打造通关更加高效、服务更加到位的新型海关监管模式。也就是要通过改革,处理好海关有效监管和企业高效运作之间的关系,既不能为了达到有效监管,设置层层“关卡”,将监管成本附加给企业,也不能在通关上一味求快而忽视甚至放弃监管造成疏漏,给国家利益造成损失。
在遵循的原则上,我们提出,一是执法统一,这是让企业在办理海关事务时,真正感受到“三关如一关”的重要基础。我们在企业调研中发现,很多企业虽然关注通关效率,但是对执法统一更关注,企业最感到头疼的是,你说一样、他说一样,无所适从。因此,我们把执法统一作为首要原则提出来。此外还有两条原则,就是监管严密和监管高效,这在前面的改革思路中已经作了介绍。
关于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通过构建区域通关中心,打造统一的申报平台、风险防控平台、专业审单平台和现场作业平台,通过海关信息化手段共同构建一体化通关作业的基本架构,建立区域通关一体化作业模式,明确各相关作业环节。同时,涉及海关法制建设、税收征管、打击走私等9个方面的配套改革同步推进,保障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顺畅进行。这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一中心、四平台”的区域通关一体化作业架构。具体来说,“一中心”即区域通关中心,是在现有体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机制创新,将原先各自独立的通关管理体系,通过信息网络互联互通,形成区域联动的通关中心。“四平台”包括:一是统一申报平台,京津两地企业在获取舱单信息后,通过京津海关的电子口岸,可以按照经营单位注册地或货物进出境地自主选择申报口岸向海关提交报关信息,开放两地代理报关企业异地报关授权,打破异地申报限制,实现“一地注册、多地报关”;二是统一风险防控平台,京津两关按照统一的风险参数和布控指令对京津口岸申报及进出境的企业、商品等进行风险甄别,实现同一企业同一商品统一风险防控;三是统一专业审单平台,京津海关按照各自监管优势进行分工,开展更加专业化的审单作业,如北京海关负责审核航空器、电气仪器等商品,天津海关专审车辆、矿产品等;四是统一的现场作业平台,实现指令互认,明确一体化报关单货物原则上在口岸海关实施查验,统一卡口核放标准。
省时 省事 省钱
效果
■天津企业通过首都机场进出口货物的通关时间至少节约8小时,途中运费可降低约30%。
■京津冀地区各种类别的企业都可以适用一体化通关模式,都能享受一体化通关待遇。
■通过“中国海关网上服务大厅”和“12360”海关服务热线,为企业提供“通关状态查询”、“通关疑难咨询”等公共服务。
记者: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后企业的跨区域通关一定会更加便捷,请问李关长,您能否用具体的事例来介绍一下如何的便捷或者跟以前的通关模式有什么不同?
李佩林:京津冀海关实现通关一体化后,三地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申报的海关,除了需要查验的货物要在实际进出境地海关办理验放手续外,可以实现跨关区的放行。比如天津企业在首都机场通关的货物,在一体化通关模式下,企业可以直接向天津海关申报货物进口,而不必再到北京向首都机场海关申报;天津海关可以直接对货物进行放行处理,首都机场海关则根据天津海关的放行指令放行货物。货物放行后,企业可以直接将货物运输到厂,不必再通过地面航班的运输形式周转至天津机场后,再运输到厂。据初步估计,在一体化通关模式下,天津企业通过首都机场进出口货物的通关时间至少节约8小时,途中运费可降低约30%。再比如,北京地区的企业,根据自己的生产经营需要,可以就近选择在北京海关申报,而不必在到天津海关申报,对于不需要查验的货物,北京海关可以直接对货物进行放行处理,天津港货物场栈接到北京海关的放行指令后,自动抬杆放行。具备无纸通关条件的企业,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货物通关手续。
记者:我们知道,海关近年大力推进区域通关改革,推出了很多跨区域通关模式,这其中有对企业类别的要求,比如“属地申报,属地放行”的通关模式,只有A类及AA类企业能够适用,那么一体化通关模式在这方面是否有所突破?
李佩林:在一体化通关模式下,京津冀地区企业都被视为一个关区的企业,各种类别的企业都可以适用一体化通关模式,都能享受一体化通关待遇。以天津口岸为例,2013年,在天津口岸(进出口)通关的京津冀企业达2.3万家,占天津口岸通关企业的47%,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后,这些企业都是受益者。对于天津市来讲,在天津口岸通关的8000多家和在京冀关区通关的近3000家天津企业,都能享受通关一体化的便利。而且腹地地区企业在京津冀口岸通关,同样适用一体化通关模式。此外,在一体化通关模式下,原来对报关企业报关地点的限制也打破了,三地报关企业不但可以在本地区开展报关业务,也可以到另外两个地区发展业务,比如,北京的报关企业足不出户就可以向天津海关和石家庄海关办理报关手续,既为广大进出口企业提供了多种选择的条件,也促进报关业的竞争发展。
记者:我们知道,在设计京津冀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时,还同步推出了很多便利企业的配套改革措施,这方面的内容能否简要作一介绍?
李佩林:通关改革牵一发动全身,如果只是在通关流程上进行改革,而配套改革跟不上,就不能达到最佳效果。为此,我们从“三关如一关”的思路出发,同步在企业分类管理、预归类、预审价、加工贸易合同备案、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货物流转以及保函等,与通关密切相关的领域,同步推出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比如,三地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监管场所间的保税货物流转,不再要求按照转关运输办理,企业可以自行运输,这将极大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再比如,在海关归类审价认定、许可证件、加工贸易单耗标准等方面,京津冀关区互认,企业只需要办理一次申请,无需再到另外两关进行申请,另外两关自动认可。再比如,企业在办理海关担保时,一份保函区域通用。这些都大大简化了程序,企业无需在相关海关之间往返奔波。
记者:京津冀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是海关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作为新生事物可能难免在实行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特别是三个海关之间能否顺畅衔接、遇到问题有何跨关区解决机制等,也是企业非常关心的问题,请问李关长,我们有何措施来保障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呢?
李佩林:对于这方面的问题,我们在研究制定改革方案时已经考虑到了。首先,充分利用现有关企沟通渠道。通过“中国海关网上服务大厅”和“12360”海关服务热线,为企业提供“通关状态查询”、“通关疑难咨询”等公共服务。其次,建立问题解决机制,切实落实首问责任制。受理海关负责协调解决及答复工作,所有跨关区海关内部的协调和衔接都会通过问题解决机制来处理。第三,公布所有与企业办理海关事务相关部门的电话、传真,方便企业与海关直接沟通,保证企业难题急事得到及时处理和答复;同时,在这些部门专门设立一体化联络岗,负责跨关区相关业务的协调沟通。同时,作为新生事物,在一体化通关模式运行初期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是有可能的,但是只要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北京、天津、石家庄海关共同努力,我们一定会及时有效地解决好企业的各种问题。同时也希望广大进出口企业支持海关的改革工作,只要我们相互理解、相互配合,京津冀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一定会取得预期效果,让企业得到实实在在的通关便利和优质服务。
访谈后记
《京津冀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方案》的出台,是海关支持促进京津双城联动发展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具体举措,必将有力助推这一国家发展战略得到进一步落实。
京津冀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体现了简政放权的要求,既要履行好海关职责,该管的管住、管好、管精、管到位,又要适应企业生产经营和物流运作需要,该放的放、该简的简,把选择权更多地交给市场、交给企业。
京津冀海关勇于打破思维定式,突破利益藩篱,不抱守各自的“一亩三分地”,才能把跨区域、跨部门的改革进行到底。
我们期待着京津冀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能够为促进贸易便利化发挥更大的作用,也希望有更多促进京津双城联动发展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改革出台、措施落地!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