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5月份印发的《关于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巩固贸易大国地位,推进贸易强国进程,力争到2020年外贸传统优势进一步巩固,竞争新优势培育取得实质性进展。“过去中国外贸发展拼规模、拼价格的粗放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新形势下我国外贸发展必须打造技术、品牌、服务和质量新优势,从初级的世界工厂向更高层次迈进。”商务部研究院外贸所所长李健表示。
据介绍,为配合《意见》的全面实施,接下来各部委也将陆续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以促进我国外贸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在李健看来,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是应对我国制造业传统比较优势弱化的现实要求。
自2013年以来,中国一直保持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的地位,但同时也要看到,虽然我国实现了产品的国际化,但企业的国际化进程相对滞后,中国企业在经营理念、研发能力、品牌培育以及服务延伸等方面,和跨国公司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商务部外贸司副司长支陆逊表示,当前支撑外贸高速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必须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同时,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推动我国外贸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拼数量、拼价格、拼汗水的粗放式增长转向拼品牌、拼质量、拼服务的质量效益型增长。“过去国内出口企业普遍不太重视品牌,多以订单式出口为主,加工贸易一度占据较大比重,很多出口企业依附于跨国公司的产业链。”李健表示,当跨国公司的订单也出现下滑的时候,国内企业逐渐意识到,必须拥有自己的品牌,实现多元化经营。事实上,在每年的广交会上,相比普通产品,那些品牌产品的成交更加活跃。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拥有4200万家供应商,其中前10万家厂商占据中国出口总额的90%,他们正是中国制造、中国出口的主力军和中国的未来。“中国外贸的竞争力,说到底是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支陆逊表示,我们鼓励企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支持企业到境外并购国外的品牌和技术、到国外建厂设店,实现互利共赢。
据透露,为帮助国内优质制造企业实现自主品牌的全球销售,商务部将会同相关部门,以完善品牌促进、品牌推介、品牌保护和品牌信息公共服务为重点,着力建立完善更加有利于中国品牌发展的政策环境和体制机制。
在当前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背景下,培养外贸竞争新优势,还必须与这一战略紧密结合,不断做大新丝路市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提出后,沿线国家反响强烈,一些国家正着手将本国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建设有效对接,不少合作项目已经陆续“开花结果”。
如何更好地发掘“一带一路”带来的商机,再现古丝绸之路的辉煌,李健建议,除了国家主导的大工程和大项目带动之外,国内企业自身也要更加重视沿线国家市场,做好前期调研和准备工作,通过互联互通做大这块市场蛋糕。
据透露,接下来商务部将加强与沿线国家沟通协调,共同推动实施一批重大合作项目,引导和推动企业到沿线国家投资兴业,实现本土化生产,同时推动制造业和配套服务业企业“走出去”形成产业聚集,促进共同发展。(摘编自7月20日中国工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