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最重要的机遇不是生产机遇,而是市场机遇。中国这么大的国家,农业不可能没有风险,增强应对风险能力也是最重要的
加入WTO后,中国成为世界上农产品市场最开放、增长最快的国家,所以今天的粮食和食品安全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2015年,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做了适度调整,确立了适度进口的方针,但要以两个确保为前提——确保粮食谷物资本自给,确保口粮绝对安全。在这两个确保的前提下,其他事情都可以商量,但并不等于没有条件的商量。
粮食安全战略调整源于新发展
过去15年,中国大量进口以大豆为主的粮食,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达到了近400亿美元,这对于世界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市场机遇。尽管国家谷物生产同步实现了十一连增,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也已经达到了20.7%,但现在最重要的机遇不是生产机遇,而是市场机遇。
尽管全球气候变暖,对全球来说是挑战大于机遇,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国内外粮食供应总的来说是充足的。
中国68%-70%的耕地是在内陆。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病虫害增加、极端天气增加,但同时也有好处,比如降雨量增加。非常显著的是东北和西北地区,这几年雨量大幅增加。究其原因,一个是因为科技贡献,另一个是因为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有利一面。所以我们要辩证地看问题。
农产品生产还有一个显著特点,是发展中国家大量的科技应用和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比如说东南亚生产条件的改善,大米生产效率的提高。还有,由于国际组织和中国政府共同努力开展“南南合作”,非洲的实际生产能力大大提高。有关机构预测,未来还有可能增加。
在全球粮食充足的情况下,也会让中国粮食缺口长期在警戒线以上运行。中国除了玉米以外,其他两大谷物的自给率也较高。从1957年到2014年,世界食物价格指数总体是下降的。这是全人类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的结果,也是国际组织帮助发展中国家的结果,同时是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大国——像印度、巴西等——共同协作的结果。
应对风险能力最重要
中国“十三五”期间,将继续加强农业现代化。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步伐”,将进一步夯实农业贸易基础。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当然也包括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应对风险能力的提高。中国这么大的国家,农业不可能没有风险,所以说应对风险能力是最重要的。
挑战之一是找好贸易平衡点。中国农业发展进入新常态,挑战和机遇并存。价格差已然存在,过度进口压力始终存在。商家做贸易肯定选择质优价廉的产品。但作为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必须要兼顾到贸易间的利益、消费者利益、农民利益。要从中找一个平衡点,虽然这个平衡点并不好找。
挑战之二是农产品出口增长乏力。中国蔬菜、水果原来在世界上出口是有优势的,但2015年水果贸易出现了逆差,蔬菜贸易的顺差优势也在下降。中国看似人多,但现在刘易斯拐点已经出现。十八届五中全会放开了计划生育,所谓计划生育的国策没有变,但放松的速度和力度加大了一点。因为,中国面临生产成本显著上升,尤其是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的巨大压力。
再一个是中国农业生产的难度不断加大。入世时对农业的要求比较苛刻,特别是发达经济体欧盟、美国对我们的要求非常高,这对我们有很强的抑制作用。现在,我们即便有钱都没法调整,何况还没钱。所以,政策的局限性已经显现。
新机遇
面对诸多挑战,我还是持乐观态度,中国需要继续推进对外开放。中国这么大的国家,现在搞农业,不能像过去那样关起门来闭门造车,必须跟世界上的农业发达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巴西等搞合作开放。所以,开放不可避免。中国还要转变发展方式,重视调结构的内生动力。外面的调结构压力在增加,内生动力也在增加,全社会从上到下都意识到农业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再加上环境压力日益严峻的,付出高昂代价的发展不可持续,更应该依靠内生动力发展农业。中国政府的执行力还是很强的,相信要不了几年,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结果就会得到充分体现。
与此同时,我们希望中国有本土的大型种子企业。中国这么大的市场,必定会产生令人期待的大型种子公司。
另外,中国农业走出去会加速,不管是中央政府、企业,还是到社会,跟国际产能的融合会加大。中国2014年第一次实现了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的基本平衡。随着时间推移,中国的资本输出、技术输出不可避免。
针对上述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实施以下三项措施:第一是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第二是实现共享发展,提高农业的竞争力;第三是继续开放,提高开放质量。中国不可能永远是一个来料加工场所,必须是一个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研发中心。
按照十八届五中全会的要求,中国必须要推动创新发展。不仅仅是技术创新,还包括制度创新、市场创新、业态创新。“双十一”就是中国创造出来的节日,不仅仅在中国很热,这种中国式“光棍节”在越南、非洲、拉丁美洲都很热。随着业态创新、协调、共享、开放,世界会成为真正的地球村。到2050年时,全球新增的20亿人口肯定不是主要来自于中国,但是中国有义务、有责任跟国际社会一道来保障粮食和食品安全,保障农民的粮食安全和收入增长。
(屈冬玉 作者为中国农业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