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很多石化企业老总感慨,当前是新世纪以来企业生产经营最为艰难的时期。事实的确如此:一方面产能普遍过剩造成市场竞争压力大;另一方面宏观经济不景气导致社会需求严重不足。特别是产品价格长期超低位区间运行,让企业亏损累累;而经营效率低下,又严重阻碍了企业产品结构调整的步伐。因此,在相当多的企业看来,社会整体需求不足是供需矛盾的主导力量。
诚然,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从两位数降至当前的7%左右以后,社会对包括石化在内的基础产业的需求出现明显滞涨,加之全球经济复苏缓慢且脆弱,导致海外需求增长乏力和出口下降。但是,若从石化产品对外贸易数据看,整体市场需求不足只是一种表象,根本原因恐怕还在于供应能力不强。
中国石化联合会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石化工业进出口总额6755亿美元,全行业贸易逆差高达2820亿美元。其中,进口合成材料4548万吨,进口额占比为38.8%,进口有机化学原料4098万吨,进口额占比29.7%。进口前五位的产品为:专用合成树脂、聚乙烯、精细化学品、乙二醇、特种橡胶制品,共计进口总额超过550亿美元。显然,如果对外贸易消灭了上述巨大逆差,实际上就是为国内提供了2800亿美元以上的市场需求。
大贸易逆差的存在,进一步印证并非业内企业对眼前的市场需求视而不见,而是行业缺乏强大的供应能力。事实也说明国内的产品无法完全满足市场需求,否则,谁愿意舍近求远到海外去采购这类石化产品?
比如,食用级磷酸盐是10多年来国内外需求增长较快的食品添加剂,已广泛运用于肉食、水产、乳品、面食加工等,主要产品三聚磷酸钠、焦磷酸钠、六偏磷酸钠、酸式焦磷酸钠等品种可以作为单体使用,但将其中几种经过复配使用效果更好。而国内生产企业一般都是出口单体,欧美发达国家凭借先进的研发技术将其复配成复合磷酸盐,再转入国内销售,身价往往就增加2倍以上。
再比如,目前跨国公司与国内多家农药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对方购买原药后将其深加工为高端制剂产品,自然就会身价大增。
显然,打破技术瓶颈就能创造更多需求,而提升供应能力的根本实现途径,还是提高研发水平,提高产品档级。比如,石墨烯是化工高端材料,以前,国际市场上垄断价格高达5000元/克,2013年浙江宁波企业攻克相关技术建成了一定规模生产线后,石墨烯成本降至3元/克。再如,2010年,中国进口烷烃类气体,国际市场报价4.5万元/千克,当国内实现供应时,国际市场价格就降到了2.8万元/千克。
可见,供应能力增强了,市场需求就扩大了,贸易逆差也就能缩小了,行业运行效率自然就上去了。关于供应能力不强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中央高层的重视。比如看待国人扎堆前往国外购物的现象,李克强总理就曾在多个场合强调,这是国内供应能力不强的表现。因此,化工行业也好,其他行业也好,我们都要提高供应保障能力,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新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