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成为遭遇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业内人士指出,应对贸易摩擦,宜多个层面联动。企业要尽可能积极应诉;行业协会的市场反应速度有待提高;还需要建立一个政府层面的交流机制,让不同国家都意识到贸易战的弊端。
中国已连续17年成为遭遇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且这一趋势短期内很难改变。根据商务部贸易救济调查局提供的最新统计数据,上半年,我国共遭受18个国家和地区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53起,涉案金额52.9亿美元,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20.4%和136%。其中,6月份单月案件17起,环比激增128%,创上半年单月案件数量和环比增幅两项新高。与此同时,我国遭遇的贸易摩擦也呈现一些新特点,如单起案件金额增大、发起方趋于集中等。
面对贸易摩擦的新形势,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专家认为,应对贸易摩擦是个长期的过程,不论是行业组织还是政府相关部门,一方面要引导本国企业合理有序竞争,另一方面也要支持企业敢于对贸易保护主义说“不”。企业在响应政府号召进行产品转型升级时,也要兼顾自身和市场的实际情况,不能盲目。
五大特点突出
根据商务部贸易救济调查局提供的数据,上半年我国贸易摩擦形势总体保持平稳,立案数量前低后高,G20国家是对我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主体。具体而言,我国遭遇贸易摩擦呈现以下主要特点:
一是贸易保护主义上升。2008年以来,20国集团成员国已实施1185项限制性贸易措施,截至今年5月,只有251项措施被取消,近1000项措施仍在实施。其中,近6个月来,20国集团成员国实施了116项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贸易保护主义呈上升趋势。
二是数量增加金额大。上半年,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国频繁发起贸易救济调查,案件数量创2010年以来半年计数量新高。1亿元以上大案12起,涉案金额46.4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7起、13亿美元大幅增加,拉升总体案值同比增长136%。
三是发起方趋于集中。美国是对我国发起“双反”调查最多和涉案金额最大的国家,立案数量和涉案金额分别为去年同期的4倍和13.6倍。印度以11起的立案数量成为上半年对华发起贸易救济调查最多的国家,俄罗斯涉华案件金额5.77亿美元,仅次于美国。
四是措施权重此消彼长。反倾销调查仍是国外对我国贸易救济调查的主要措施。保障措施案件比重由去年同期的11.3%升至今年的24.5%。反补贴调查案件比重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但立案国别呈向发展中国家蔓延的趋势。
五是清洁能源和钢铁产品摩擦突出。五金矿产、化工、机电产品仍是贸易摩擦多发领域,案件数量分别为23起、14起和10起,占比分别为43.4%、26.4%和18.9%。其中,上半年针对我国钢铁产品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达17项,影响我国15.6亿美元出口。
形势依然严峻
商务部贸易救济调查局预计,下半年美欧等发达国家对中国产品发起若干调查的可能性依然很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有可能追随发达国家对我国竞争优势产品发起反补贴调查,我国贸易摩擦形势依然严峻,须妥善应对。“当前世界经济仍不景气,每个国家都有保护自身产业的需求,因此贸易摩擦短期之内不可能减少。”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企业协会副会长蔡家祥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说。
他认为,正常的贸易摩擦很难避免,只要对方能够提供合理的证据,中国企业就需要承担相应的后果。但不合理的贸易保护主义则不同,需要企业积极参与应诉,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贸易室副研究员高凌云也认同上述看法。他建议,针对当前的贸易摩擦形势,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应对:一是企业层面,面对不合理的要求,企业要尽可能积极应诉;二是行业组织层面,行业协会的市场反应速度还需提高,同时要加强与一些行业龙头企业组成的联盟的联系;三是国家层面,需要建立一个政府层面的交流机制,让不同国家都意识到贸易战的弊端。此外,政府还应该引导本国企业合理有序竞争,尽量避免恶性竞争。
针对国家倡导的转型升级改革,高凌云指出,从国家角度看,转型升级是一个减少当前贸易摩擦的治本的方法。但是对于企业而言,升级转型需要一个过程,必须了解自己产品的价值点在哪里以及企业转型升级以后的价值空间,不能盲目。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市场的情况来决定未来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