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福建省委农业委员会主任陈彤等专家近期通过深入闽台两地调研发现,台湾农产品要大举登陆,存在体制、产业型态和通路瓶颈。
闽台农产品贸易现状
2011年起,两岸ECFA项下18个税项的台湾农渔产品以零关税登陆,两岸农产品贸易进入新的发展期。
福建作为台湾水果登陆的第一批开放省份,凭借“五缘”以及港口物流优势,对台农产品贸易在闽台农业合作中占据重要位置。
据福建省农业厅统计,今年上半年闽台农产品贸易总额达6.26亿美元,同比增长40%。其中,对台出口5.45亿美元,进口8069万美元,分别比增41.4%、30.9%。出口主要以墨鱼、鱿鱼等水产品为主,进口产品则以面点、饼干、饮料和白酒为主。
上半年,厦门口岸共进口台湾水果451批、6955吨,比增34.5%、43.1%,延续五年快速增长态势,继续成为大陆进口台湾水果的第一大进境口岸。
据陈彤介绍,目前台湾农产品销往大陆的规模和意愿依产品特质、与大陆来往密切度,以及受惠ECFA的关联程度,可归结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农产品主要供应台湾岛内市场,登陆意愿不强。
第二类为大宗农产品,登陆首选通路合作,同时自有渠道及线上销售发展很快。以茶叶为例,大都通过合作社和贸易商渠道进入大陆市场。如南投县鹿谷乡冻顶茶叶生产合作社,代理茶农的茶叶销往大陆,统一包装,打合作社品牌,按成本收取包装费和代理手续费。
第三类,在大陆市场试销的农产品倾向于借助已有的台商渠道和官方平台进入。台湾农产品通常在经济发达城市登陆试销,走大城市大通路路线,倾向于选择中高端的通路商。如苗栗县大湖地区农会的主打产品梨透过广东东莞台商叶春荣在当地投资的“大麦克”卖场,以订单FOB形式拓展大陆市场。台湾区域农会因申请出口权有困难,往往透过台湾省农会和农委会外围组织“台湾农业策略联盟发展协会”,以及与大陆缔结友好城市办展销会等官方平台,试销台湾农产品。
三大难题影响台湾农产品登陆
一是农产品登陆的物流和通关成本偏高。台湾大部分农产品登陆的整体税率仍相当高,口岸农产品检疫、通关时间冗长,通关效能和行政成本也比较高。据台湾苗粟县大湖乡农会相关人员介绍,两岸食品管理规范不同,检验检疫标准互认标准待定,虽然“小三通”没这些问题,但互认进口的水果仅限于会展商品和大陆政策性采购。大陆口岸通关效能和行政成本也比较高,各口岸不统一。大湖乡农会希望大陆统一港口通关标准一致性,统一电子通关系统避免不同口岸相同批次产品重复送检。
二是台湾农产品登陆的口岸通关协调机制待落实。两岸食品管理规范不同,检验检疫标准互认待定,台湾农产品大举登陆,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协调两岸口岸管理。
三是台农对大陆农产品销售通路缺乏了解,双方互信与通路整合尚需时日。台湾农产品登陆首选与台商在大陆的通路合作,了解与互信是目前台商观望的一大原因,如何打通关节,整合两岸农产品运销服务链,有待两岸相关部门、农民团体和贸易商的共同努力。
落实农产品贸易“惠台措施”须从三方面着力
专家认为,要破解台湾农产品登陆的相关难题,闽台应本着互利双赢的原则,在ECFA框架下,先行先试推进农产品贸易,协助台湾农会与合作社的运销链延展到大陆。
一是闽台农产品贸易要以不伤及台湾农业农民为重。福建的陆资入台政策应有一个战略性的梯度递进规划,农产品入台的速度和数量以不伤及台湾农业及其相关产业发展为要。
二是先行先试闽台农产品检验检疫合作机制。福建应该充分发挥先行先试的政策和区位优势,在厦门和平潭综合实验区就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所面临的通关和检疫检验等问题,与台湾方面协商建立检验检疫和农药残留检测标准互认机制,以及相应的协调机制。
三是建立农产品赴台采购常态化机制。大陆市场对高质量台湾农产品的需求潜力巨大。2013年大陆高端农产品价格上涨很快,与台湾农产品的性价比进一步缩小,加上大陆民众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台湾农产品在大陆市场更加受到欢迎,存在巨大的商机。专家建议,借鉴日韩模式,走外销供果园系统订单采购路线,形成稳定的台湾农产品销售通路。同时,通过结对子联结两岸农产品物流通路,有针对性地做深做强两岸农产品经贸合作。在此基础上,设立常态性“紧急采购台湾部分滞销农产品”机制,协助台湾农民度过诸如2010年芭乐生产过剩的困境,惠及两岸民众,真正体现签订ECFA的初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