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欧美尤其是欧洲经济不景气,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和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经济持续低迷、市场需求不振、产品竞争力下降,这无疑是贸易摩擦不断的主因。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法学研究员张蕾对本报记者说,只要有贸易往来,就会有贸易摩擦。中国和欧美的贸易制度不同,进出口额不平衡,技术标准不统一。这些差异导致贸易摩擦是正常现象。但是,贸易摩擦还受经济利益、政治现实的干扰。欧美用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保护措施,不断增加自己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欧美对中国发起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涉案金额越来越大,涉及行业越来越广,涉及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欧美对华贸易的壁垒也越筑越高。尽管欧盟委员会认为“反倾销是一个纯粹的技术问题”,但事实并非如此,尤其是引起广泛关注的中欧光伏产品案。欧盟独立智库欧洲国际政治经济中心贸易政策分析师迈克·克洛尔认为,中欧光伏案反映出欧盟与中国在某些具有较高附加值产品上的竞争趋于激烈,在法规架构或政府采购等基本原则上存在分歧。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吴海龙认为,欧盟不断对中国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对中欧贸易产生十分消极的影响。
瑞典经济学家弗雷德里克·艾里克森指出,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征税一案,怎么看都不像一个正常的反倾销案,似应被理解为欧盟不想让中国在全球公共产品、开放的贸易体系中搭便车的例证。WTO总干事拉米对本报记者说,根据价值链分析,一国出口的40%实际上源自于进口,鉴于此,保护主义措施并不能起到保护作用。中欧贸易很大程度上是同一价值链的组成部分,限制中国出口欧盟市场,不但损害欧洲消费者利益,也打击欧洲相关产业的发展。
技术壁垒成美国贸易保护重要手段
近年来,美国对华发起贸易壁垒的手段不断升级,不仅利用世贸组织规则的“灰色区域”筑起合法性的壁垒,而且出现了向高附加值产品蔓延的趋势,技术壁垒已经成为美国限制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出口的重要手段。为限制中国贸易品流入,美国频繁使用“337调查”中的专利和知识产权保护来制裁中国输美产品。马涛指出,美国提高了对华贸易保护的隐蔽性,并向新能源和高科技产品领域拓展。
上半年,美国对华发起了9项“337调查”,其中3项涉及手机电子产品。5月1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布2013年“特别301报告”,继续将中国列入重点观察名单。此外,美国还以威胁“国家安全”为由,阻止中国产品进入美国市场或者中国企业赴美投资,试图利用知识产权和“国家安全”等非关税措施提高对华贸易壁垒。中兴和华为的案例,已足以说明其保护手段的隐蔽性。亚洲开发银行研究院经济学家邢予青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的高科技贸易壁垒极大地限制了中国的出口能力,其周期性的贸易保护主义,给中美双边贸易关系的稳定带来不确定因素。
邢予青认为,选举和高失业率是美国各种各样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推动力。贸易中总有赢家和输家,而输家就会利用所谓贸易准则去保护他们的利益。至于美国限制某些出口中国的高科技产品,是为了保持美国在全球的军事优越性。
中国面临欧美对华贸易壁垒新形势
有学者分析认为,除传统意义上的贸易壁垒,中国还面临欧美对华贸易壁垒的新形势。7月8日,欧美双方启动了世界上最大的自贸谈判——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谈判,意在重塑欧美投资和贸易关系,建立国际贸易新规则。如果TTIP配合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的“两洋战略”得到实现,世界贸易版图有可能因此而改变。
作为中国的第一大和第二大贸易伙伴,欧美联手走向市场一体化,这对中国出口、投资和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效应不可小觑。该协议可能筑起的贸易壁垒,将远远大于欧美对中国单个产品征收反倾销、反补贴税的影响。如果欧美之间享受零关税或者低关税,各自产品在对方市场上就有很大的价格优势。中国同样的出口产品进入欧美市场后在价格方面就会失去竞争优势。如果欧美统一产品、行业规则和标准,中国产品如达不到欧美的技术标准、环保标准等要求,可能连欧美市场的大门都进不去。
邢予青认为,尽管中美两国存在频繁的贸易争端和分歧,但中美加强双边贸易关系的愿景会更加坚定。中美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中国加入TPP的磋商,或者美国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的磋商,都有可能成为双边贸易关系中很大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