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设想于2002年首次提出,当时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建议开展相关民间研究。在之后的约7年时间里,中日韩三国研究机构对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进行了大量分析研究,并初步得出积极结论。中日韩民间研究小组通过各自独立的模型测算,得出基本一致的结论:即如果提升中日韩贸易自由化程度,中日韩经济增速都可进一步提高,其中韩国受益最为明显。中日韩任何两国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收益都小于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效果。
就中日韩三国而言,中日韩从宏观经济联系和微观企业往来层面都具备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初步条件。中日韩均为亚洲重要经济体,其经济总量占亚洲的约七成。在过去10年间,中日两国贸易和中韩两国贸易的结构逐渐趋同。在中日两国贸易方面,中国对日本的机械设备和电子产品的出口比重明显增加,其中很大比例是加工贸易方式,大部分为日本在华企业产品出口,属产业内和公司内贸易。而韩国从中国进口的商品也逐步从初级产品转变为工业半成品或制成品,产业内贸易也日益普遍。
中日韩产业优势互补成为自由贸易区成立的基础。相对发达的日本和韩国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上竞争优势明显,而中国的竞争优势目前仍主要集中于资源或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在2009年10月举行的第二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上,中日韩领导人达成尽快启动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政府·企业·学界联合研究的共识。2010年5月30日,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政府·企业·学界联合研究第一轮会议在韩国首都首尔举行;2011年5月,中日韩第四次首脑峰会发表的东京峰会宣言,确认了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即将展开,它预示了中日韩自贸区即将起航。
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当一个传统的出口市场可能出现萎缩时,找到新的具有广阔成长空间的出口目的地就变成了很迫切的任务。中日韩三国恰恰就具有彼此互为增长的出口市场的潜力。中日韩三国间贸易额仅占三国对外贸易的11%左右,相互间投资额也仅是三国对外投资的10%,这对于三个经济互补性极强的国家而言,说明蕴藏着无限商机。
中日韩三国经济加起来占全球经济近20%份额,有15亿人口的巨大市场,还有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形成的成熟经贸关系。这一切都意味着三国自贸区是一个可以迅速整合且开发成本低、收益预期高的共同经济空间。中日韩三国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正沿着自贸区道路走向共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