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中央拟下调出口退税率及部分商品进口税、消费税的消息在市场上疯传。双向税率的下调,令港企既忧心出口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下降,又担心本港零售业受到重创。一场粤港制造业和零售业的倒闭潮是否又在逼近?新政的制定,应否考虑劳力价格上涨给东南沿海出口省份带来的负面影响?应否顾及订单回暖背后“世界工厂”旺丁不旺财的尴尬现实?一连串的质疑,揭示了中国进出口战略的艰难抉择。
出口退税率传将下调 专家:应为阶段性微调
对于“出口退税率将下调”的传闻,官方未见回应,业界是强烈反对,学术界的意见则存在分歧。一种观点认为,此时下调出口退税率颇为合适,理由有三个。其一,“两高一资”企业消耗大量的能源与资源,把产品出口到国外,但却把污染留在国内,使得出口产品在产生贸易顺差的同时,也导致“环境逆差”,出口退税政策也应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工具之一。其二,下调出口退税率可以提高“两高一资”企业的成本压力,进而促成企业转型与技术提升,现时出口退税有如部分企业的“保护伞”,在它的庇护下,许多企业缺乏创新动力。其三,有助于控制通胀。中国自2008年8月起连续7次上调出口退税率,2009年内地共办理出口退税6487亿元,2010年该数额进一步增加到7300亿元……出口退税率提高意味着财政收入相应减收,而为应对庞大的投资计划,央行不得不增发货币和信贷,必然引发通胀。
出口政策并未“变调”
不过,也有不少学术界人士认为现在并非改变出口退税率的适当时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研究室主任杨立强在接受本报采访时指出,与往年相比,国际性通货膨胀趋势渐显,欧美经济复苏缓慢,局部地区尤其是中东、北非等能源产地和贸易航线重点区域政局动荡,日本大地震和核灾难事件发生,世界经济累积的不确定因素和风险逐渐显现。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外贸增长仍需一段稳定和巩固时期,相关政策的总体基调也应在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基础上的阶段性微调,而非“变调”。
商务部最近针对粤、浙、苏、辽、川、鄂等6个贸易大省的一项调查显示,这些地区约有半数企业利润下降,部分企业亏损面加大甚至倒闭。4月末,商务部财务司处长袁晓明就透露,2010年,中国出口企业平均利润率为1.47%,低于工业企业平均利润水平;2011年1至2月,企业出口利润率进一步下降到1.44%。业界人士指出,在目前的环境下,调低出口商品退税率幅度不宜过大,年内应控制在1至2个百分点,尽量保持出口相对稳定的经营环境,否则很可能再掀起一轮港台出口企业的倒闭潮。
杨立强说:“从最近几次出口退税政策调整情况看,出口退税调整更多是为了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换言之更多地是从『调结构』的角度出发,因此出口退税即使有所调整,也不会对外贸出口产生大的影响,业界不必过于担忧。”
出口退税成港企“吊命钱” 税改风暴或催生倒闭潮
素有“外贸风向标”的广交会自4月中旬开幕以来捷报频传:仅109届广交会(一期)开幕当日,国外采购商报到人数就首次突破4万人大关,比上一届大增16.78%。有评论人士认为,广交会的人气之旺,预示着外贸复苏的萌芽正在快速成长。然而,欣欣向荣的形势却难以驱赶正悄然积聚的阴霾有传闻称,中央拟在7月再次调整出口退税率,涉及服装纺织和有色金属类铅、锌、铝、铜等能耗高、所属行业混乱分散的相关产品,下降幅度最高达5%。该“利空”消息的疯传,令不少珠三角出口企业厂商忐忑不安。
“纺织行业出口退税若真在7月份调整下降5%,那我们真是颗粒难收。”5月1日参加广交会(三期)的佛山市三水广泰纺织有限公司外贸经理陈上添提起出口退税要调整的传闻,就向本报记者哀叹,“对于纺织行业中的成衣厂来说,比金融海啸更严峻的冬天就要来了”。
“下调5%无异于灭顶之灾”
另一位东莞的服装出口业主陶先生也向记者大叹度日艰难。他的企业以生产牛仔服为主,中等品质的牛仔布面料的报价已从去年的15元/米涨到目前的23元/米,涨幅在30%以上。同期,对客户的出口报价提升幅度最高只有15%,而这一部分提价又被人民币升值侵蚀了不少。
“我有一批货定于5月1日发出。订单在今年1月签订时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为6.61左右,但到4月29日已经跌到6.499,相当于每出口1000万美元的产品,就被汇率『吃掉』逾百万元的利润。多重压力下,出口退税款真的就是企业的『吊命钱』了。”陶先生告诉记者,2010年,中国出口退税额达到7300亿元,仅纺织品项下,出口退税约785亿元,上下浮动一个百分点直接关乎纺织行业约52亿元的利润,而下调5%则无异于让行业面临灭顶之灾。他通过本报呼吁政府维持出口退税政策稳定,不要把中国出口企业艰苦打拼出来的国际市场份额拱手让给印度、越南等国。礼品、玩具、钟表和五金等珠三角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厂商也对此传闻忧心忡忡。东莞台商协会会长叶春荣近日公开表示,出口型企业的利润已很微薄,电子制造服务业平均毛利率自2006年的6.2%降到不足3%;玩具业在1990年时还有高达30%的利润,现在基本无利可图。此时再降低或取消出口退税率,可能会成为压垮很多出口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促进口”政策酝酿出台 进口税下调计划获支持
与出口退税率即将下调呼应的一则消息是,一揽子“促进口”政策有望在今年上半年陆续出台,酝酿中的计划包括下调奶粉、化妆品等商品的进口税和消费税,长远将降低或取消黄金珠宝首饰的进口税和消费税。不同于下调出口退税率遭到的强烈反对意见,进口税率的下调计划在内地商界及学界得到了几乎“一边倒”的支持,主要是因为高档商品在中国境内外的价差,导致了购买力的外流和税收的损失。高盛统计调查显示,2010年中国奢侈品消费高达65亿美元,其中40%以上的奢侈品都购自境外。同时,2010年中国海外代购的市场交易规模则高达120亿元,有学者预计,到2012年海外代购的交易规模将达480亿元,流失的税额十分惊人。作为内地居民境外购物的首选地,内地下调奶粉、化妆品和奢侈品的相关进口税率势必冲击本港的零售业。不过,素来危机感极强的港人这次却表现得信心满满。香港大学中国发展国际研究中心主任赵晓斌就向本报表示,内地对奢侈品除征收进口税外,还征收增值税及消费税,未来即使减税也无法如本港般推行“零关税”,再加上人民币与港元有汇率差距,本港零售业仍有价格优势。更重要的是,减税并不能消除其他监管制度存在已久的弊端,譬如对流通环节、认证环节等的监管依然不如香港完善。因此,内地降税不会对香港产生较大影响。太子珠宝钟表执行董事朱继陶也认为,内地调整进口税率对本港零售业只会有轻微影响,因为除价格外,内地人来港购物的一个主因是质素有保证。事实是否会如权威人士预期般乐观?答案不得而知。但港人或许不该过于“轻敌”4月20日,海南离岛免税计划正式实施,首日消费额即远超官方预期。值得注意的是,今次海南设立免税店将奢侈品消费引到内地,很可能只是中央计划中的第一步。目前有消息传出,上海、浙江及广东等地的多个城市,亦计划建立类似的免税区。免税计划若不断扩大,对香港零售业的影响力绝对不可小觑。
释放政策信号:内地重启转型之路
事实上,无论是进口税率还是出口税率的调整,都在释放一种政策信号,即内地因为金融危机而搁置的转型之路又在重启,延续多年的“重外贸、轻内贸”的格局被颠覆的时刻已真正到来。如何顺应政策大潮,在新格局中找准定位,是港台企业需要面对的问题。重生的路径实际上也早已明晰,那就是转型升级,以科技和品牌竞争力替代成本竞争力。可问题的关键在于,知易行难。
制造业:中小企转型冀政府扶助
“我们知道自主创新很重要,但是企业规模太小,没有人力和物力。官员喊完口号就没下文了,扶持资金和政策对中小企的倾斜力度完全不够,我们左右为难。”深圳市一家机顶盒生产和出口厂商的销售经理告诉本报记者,公司现在生产一台机顶盒的原材料成本约15美元,但售价只定为17美元,两美元的“利润”包括了人力、管理成本及出口退税,可以说,出口退税款就是企业仅剩的利润。微薄的利润令企业不得不长期“与死亡赛跑”,早无余力投资研发;而且,研发虽有助于提升产品利润,但内地糟糕的专利保护环境令研发效果大打折扣,致使很多企业对自主创新的投入风险顾虑重重。
“我们公司去年下重本设计了一款新型机顶盒,投放市场初期效益确实很好。可市场上很快就充斥满了同类型的产品,不到3个月内售价从30美元跌到不足20美元,前期研发投资成本几乎收不回来。大部分中国中小企业没有申请国际专利的研发能力,没有政府从政策到资金的实质扶持,这实际上是一条暗道。”上述市场人士向记者指出,中国经济正在进行痛苦的转型,可这种阵痛几乎完全由沿海地区中小企业在背负。政府应该挑起经济转型的大梁,在政策要素、资金要素、技术要素、人才要素上真正向中小企倾斜,而不是动辄端出“倒逼”的高姿态。
零售业:应尽快转拓内销市场
在汇率、原材料价格、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冲击下,珠三角许多出口企业选择了提价。一位参加广交会的东莞港商告诉记者,迫于成本压力,公司生产的五金、轻工类产品在本期广交会的价格比上期平均增长了20%,结果一些订单转向了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现在,他已开始考虑转做内销市场了。在广交会上珠海一位刘姓出口企业的经理对本报记者表示,过去一年公司已在内销市场尝到了比出口更可观的甜头,“同样一部婴儿手推车,在内地可以卖1600元人民币,而出口仅为90美元。虽然转型做内销需要巨额的市场开拓、营销费用,但从长远考虑,内销肯定是一个趋势。”此外,面对内地拟下调进出口税率的大势,接受本报采访的专家亦建议本港零售业早做筹谋,与港府合力向中央申请“回乡证”,分食庞大的内需市场。据传目前正处编制及完善阶段的首份《中国内贸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力争比2010年翻一番,超过30万亿元人民币,即每年将以逾3万亿元人民币的幅度递增。
本文关键词:内地,重启,外贸转型,制造业,零售业,生死大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