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非贸易发展迅猛,呈现出互有顺差和逆差,但总体平衡的特点。2010年中非贸易总额已经达到1270亿美元,比2000年的106亿美元增加了10倍以上。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00年以来,我国对非贸易顺差的年份有2001-2003年、2007年和2009年共5年,逆差的年份有2000年、2004-2006年、2008年和2010年共6年。2005年以来中非贸易顺差或逆差额占中非贸易总额的比重均不超过6%。
不过,就不同非洲国家而言,中非贸易却存在较为突出的国别不平衡现象。近年来,对我国存在贸易顺差的国家主要集中在小部分非洲国家,而大部分非洲国家对我国则存在逆差。根据中国海关的统计,2010年53个非洲国家中(未将南苏丹算作单独国家),对我国存在贸易顺差的国家只有安哥拉、苏丹、南非等14个,而剩下的39个非洲国家对我国存在贸易逆差,其中大部分非洲国家对非贸易顺差或逆差占双边贸易总额的比重超过50%,有的甚至超过90%,贸易不平衡的状况较为突出。
中非贸易国别不平衡问题成因较为复杂,简单来说,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非洲国家普遍经济结构单一,制造业生产能力不足,缺乏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品。除部分南部非洲国家和北非国家外,非洲国家普遍经济结构单一,制造业生产能力不足,出口产品以矿产资源类产品为主,制造业产品出口规模小。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2010年非洲制造业产品出口总额为994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仅为19.56%。虽然近年来矿产资源类产品价格上涨,对非洲国家出口创汇有利,但制造业生产能力不足却严重地限制了非洲国家增加出口的能力,而且非洲许多资源贫国并不能从上述价格上涨中获益。因此,许多非洲国家特别是资源贫国普遍存在对外贸易逆差,而对中国的逆差只是其贸易顺差总额中较小的部分;中非贸易国别不平衡问题某种意义上只是非洲对外贸易国别差异的一个缩影。
第二,非洲国家矿产资源类产品的开采和出口大部分为欧美等发达国家所掌控,影响了对我国矿产资源类产品出口的增长。非洲国家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石油、铁精矿、铝矾土和铜精矿等矿产资源类产品是非洲出口的主要产品。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2010年非洲矿产资源类产品出口总额达到3332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仅为65.58%。但是长期以来,非洲国家矿产资源的开采为欧美企业所掌控,矿产资源类产品大部分输往欧美国家。2010年,在剔除非洲国家相互之间矿产资源类产品出口的情况下,非洲国家矿产资源类产品中有61.86%输往欧洲和北美。近年来我国加大了与非洲矿产资源合作的力度,但是却很难改变其矿产资源为欧美国家所掌控的格局。因此,欧美国家对非洲国家资源产品的排他性掌控也不利于非洲国家扩大对我国的出口。
第三,非洲国家出口的农产品与我国进口需求存在一定的结构性差异,不利于非洲国家扩大对我国的农产品出口。受长期殖民地种植园经济的影响,非洲农业生产存在比较突出的结构性问题。种植园经济作物如咖啡、可可等产量较大,而粮食和其他如棉花、大豆、水果、蔬菜等农产品生产不足。咖啡、可可等农产品大量出口欧美国家,其出口量和价格均严重依赖欧美市场。对我国而言,目前进口需求最大的农产品包括大豆、棉花等,因而与非洲国家出口的农产品存在一定的结构性差异。
第四,非洲企业对中国市场的开发力度不足,中国企业对非洲产品的推介也有待进一步发展,致使中国消费者对非洲产品不够熟悉。近年来中非贸易的迅猛发展表明,中非贸易互补性大,存在较大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为了促进中非贸易的发展,近年来中国和非洲企业也积极寻找双边贸易的商机,通过贸易博览会等平台扩大接触,增加相互了解,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总的来看,无论是非洲企业对中国市场的开发,还是中国企业对非洲产品的推介,都还不能适应中非贸易迅速发展的特点,有待进一步发展。
总的来看,贸易不平衡,特别是部分非洲国家对我国持续存在贸易逆差的情况不利于中非贸易的长期健康发展,是值得关注并积极寻求对策的重要问题。未来,我国应该把对非贸易国别不平衡问题视为关系中非贸易发展全局的重要问题。具体来说,针对中非贸易国别不平衡问题的成因,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一是增加对非洲国家的技术援助,帮助其提高制造业生产能力;二是积极扩大中非在矿产资源开采开发领域的投资合作;三是加强对非洲农业发展的支持,帮助其改善农业生产结构并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四是加大中非贸易领域的沟通和交流,鼓励企业扩大非洲产品的进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