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中小出口企业的生存困境
www.jctrans.com 2008-7-23 10:47:00 证券时报
据报道,在宁波爵溪,集聚了一整条的针织业产业链,这个不到32平方公里的象山县小镇为30个世界顶级品牌提供加工服务,这个弹丸之地曾经聚集了500多家工厂。截至6月底,这里有100多家企业停产,目前这个数字还在进一步扩大。 国内外因素加剧出口企业困难 当前中小出口企业面临的生存困境,是一系列负面因素叠加效应的结果:国际上,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导致外部需求萎缩,企业出口增速回落,出口换汇成本下降跟不上汇率的升值幅度;在国内,从紧的货币政策、原材料涨价、本币升值、出口退税率下调、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节能减排等环保成本的增加,都压缩了企业的生存盈利空间。出口行业利润增速放缓,亏损企业增加。 从深层因素来看,自2005年起,我国相继对出口退税、加工贸易、出口暂定关税和配额管理等多项政策进行了调整,在2006年和2007年两年时间里,相关政策频繁出台,出口退税率调整达到6次之多,下调或取消出口退税的产品累计超过3000种;加工贸易政策调整5次,增补加工贸易禁止和限制类目录共计3300多个商品。这些政策从发布到执行,缓冲期较短,企业难以很快适应。自2008年以来,随着宏观调控由适度从紧转变为从紧,央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收紧贷款规模,中小企业融资更加困难,一些企业即使能贷到款,利息成本也大幅度增加。 近几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企业用工数量大增。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供给趋于紧张,招工难、员工流失多的问题日益凸现。企业为招到工人和留住熟练工相应提高工资。另外,随着《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企业要依法为工人上足“三险”,也使一些企业用工成本上升。而在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高涨的推动下,国内市场相关产品如石油、煤炭、钢材和农副产品等价格也大幅上涨,出口加工企业成本压力较大。同时,环保支出明显增加。 由于国内通胀压力加大,美元进一步走弱导致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一些发达地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如纺织、服装、家电、玩具、家具等产品出口大多以美元和港币结算,人民币的快速升值,直接导致这些行业出口竞争力下降,价格优势丧失。纺织企业从接单到交货一般需要近半年左右时间,而这一期间人民币升值侵蚀了大部分利润,虽然企业在接单时可以锁定远期汇率结算,但对汇率的涨跌幅度极难把握,由此给出口企业带来了难以预测的汇率风险和汇兑损失。另外,由于美元走势的不确定性增加,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性也相应增大,应对汇率波动风险成为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间接增加了企业的财务成本。 现在,“中国制造”遍及世界各地,占国际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当“中国制造”出口形势喜人的同时,也带来了无法回避的险境,就是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制造”的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不断加聚和升级,不断出台限制中国企业扩大出口。应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壁垒,国内企业往往都是被动的应诉,加上贸易主导权和话语权始终掌握在别人手里,导致了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与矛盾,造成了对中小出口企业的不少冲击和打压。 出口企业自身不足难克困境 中小出口企业遭遇的客观因素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导致中小出口企业陷入困境的主观因素同样不容忽视。一方面自有品牌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中小企业由于利润微薄,人才匮乏,很难培育自己的品牌和核心技术。一些小型出口企业为跨国公司充当加工组装车间,靠跨国公司的知名品牌和销售渠道维持生存,出口产品单一,附加值低。 另一方面,从业人员素质明显偏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从业人员中,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约占40%,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仅占11%;有技术职称的从业人员仅约占10%,缺乏优秀人才或留不住人才,是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主要障碍之一。第三方面是企业管理效力不高。许多中小企业在管理上存在诸多的随意性,从而削弱了企业的管理效力。 第四方面,中小企业一般财务管理基础比较薄弱,透明度较差;自我约束力不够,经营方式粗放,经营规模小,风险控制能力不足;信用程度低,经营风险大,持续盈利时间短。这些不足导致很多企业无法达到银行的风险控制标准。 金融机构在搜寻适合自己投资方向的优质小企业时遇到的问题是,信息不足、风险过高、成本过高。银行在中小企业贷款业务中承担的风险和获得的收益存在失衡,由此在贷款方面使中小企业处于不利地位。 要有适当“减震”措施 要解决中小型出口企业面临的困难,需要我们以积极的姿态正视目前的困境,既需要发挥政府的积极引导和促进作用,国家的相关宏观调控应保持适当的节奏,辅之以一定的“减震”措施。并在产业政策、金融政策上加大对优质中小出口企业的扶持。中小出口企业更要有自身的努力,提高企业应对国际市场的变化的能力与水平,增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人才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加快企业产品更新和技术更新的速度和效率,从而保持企业出口能力和水平持续增长和提高。(作者/闻一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