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扶持的是出口产业,而不是贸易顺差
www.jctrans.com 2008-7-16 9:01:00 东方早报
商务部已向国务院提交报告,要求放慢人民币汇率升值步伐,并调整服装、玩具、鞋类等行业的出口退税,以便解救出口企业当前的困境——路透社这篇报道一出,顿时在国内外经济界引起了强烈关注。 事实上,7月初国务院高层密集调研苏浙沪鲁、频频造访外贸企业时,出口企业面临的诸多困难就已经开始被人们所关注。从去年开始,为了缓解巨大顺差带来的诸多问题,国家采取了偏紧的贸易政策。而今年以来,受人民币升值、外部需求放缓、国际原材料、能源价格不断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出口企业,特别是中小出口企业,确实遇到了不小的困境。刚刚公布的贸易数据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人们的担忧:6月份出口总额1215.3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7.6%,增速大大低于5月份的28.1%。6月贸易顺差213.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0.6%。这其中,下滑最为严重的当属纺织、服装行业。数据显示:上半年服装出口金额仅较上年同期微幅增长3.4%,增速大大低于2007年上半年的21.7%。 毫无疑问,尽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增长更多地依靠内需而不是过度依赖外需是我们的长期目标,但在可预见的未来,出口仍将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力之一,而人民币过度升值和国际经济环境恶化有可能导致我国出口贸易急剧失速,从而对整个宏观经济乃至社会稳定产生严重负面作用;国际竞争原则也要求我们不可盲目抛弃出口,给我国的竞争对手创造机遇,最终反而有损我国利益。而且,随着时间的持续,从紧货币政策的副作用也在上升,副作用上升到一定程度,调整的时期也就到了。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实际情况做好政策调整的准备,一旦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传染、深化到一定程度,便及时调整包括贸易政策在内的整个宏观经济政策取向,确属必要。本周一,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就表示,将在适当时机推出扶持政策,帮助出口出现问题的纺织等行业。 然而,尽管对出口部门的适度解救是必要的,也并不意味着政府部门应该在力度和范围方面开出空白支票任出口部门填写。首先,巨额贸易顺差依然是宏观经济外部失衡的表现,外汇占款不仅依然是我国基础货币投放和通胀压力输入的主渠道,而且通货膨胀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长期挑战,6月份的CPI账面数字下降很大程度上是价格管制措施的结果。房利美、房地美两大美国房贷机构几乎陷入绝境,导致中国持有的数千亿美元相关债券风雨飘摇,也再次说明巨额外汇储备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风险。因此,从宏观经济平衡的视角看,只要我们的实际出口仍在稳定增长,只要我们的进口金额增长不是“挨宰”所致,贸易顺差缩减就是好事而不是坏事。因此,我们的目标应该是解救符合产业政策导向的出口产业和相应的就业,而不应该是解救贸易顺差。 其次,我国某些行业出口增长速度放缓,是因为我国在这些产品的国际市场上已经占据了很高的份额,如玩具之类,“中国制造”在世界市场上所占份额已经高达80%~90%。无论如何加大出口激励措施的力度,指望这类行业出口数量继续维持两位数增速也将是很难的,我们对这类行业的解救措施重心应该放在提高单位出口量的收益上面,并为之创造便利。提高这类行业单位出口量收益的要点是切入高收益的流通、品牌等环节。因此,与通过出口激励措施增加其出口量相比,采取措施帮助这些行业开展跨国并购更为重要。 在汇率方面,通过干预外汇市场,政府确实可以做到放慢人民币汇率升值速度,但更重要的是充分暴露人民币汇率逆转压力,使得市场汇率逆转加快实现。 更重要的是,扩张性的总量政策往往会牺牲提升结构的目标,而结构一向是中国对外经贸乃至整个经济发展的大问题。“对外贸易贫困化增长”这个术语本来源于一些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导产业的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导致其出口数量增长而收入减少;我国出口固然以制成品为主,但利润微薄且利润多数归属外资企业,因此,存在贸易规模增长但对整个经济发展贡献减少的风险,成为新形式的“对外贸易贫困化增长”,扭转这种令人痛心疾首的局面是我们不可动摇的目标。为此,即使放松贸易政策,我们也不应牺牲提升结构的目标。出口企业也不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政府政策的扶持上,而是要主动进行产业升级,适应市场的变化。(作者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