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市场对宏观经济到底好不好存在一些争议,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似乎存在一些冲突。
从方法论上说,自下而上能探讨出宏观经济全貌可能是困难的,但可以窥探出经济的局部企稳或改善。另外,如果微观层面反映经济很好,那么必然可以从宏观层面找到支持,除非是数据漏计算。有可能被漏计的可能在服务业,一些难以反映到统计指标上但能代表经济景气度的消费。但是,经济增速在仅下到6.7%的背景下,漏统计的指标将助力经济企稳恐怕也是神话。
从传统分析框架看,当前经济好转拉动因素在财政发力,包括现在比较火的PPP,也是基建的一部分,这部分今年仍将继续发力。但是观察数据,后“四万亿”时代,每一次基建投资走势的上翘好像都没能带来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陡峭,人们大概忘了基建是逆周期工具。更何况,8月地产投资看上去企稳了,实则地王贡献较大,除非决策层继续允许房地产土地、房价泡沫继续演化,否则往下看地产投资难言已经企稳。
另一个层面,我们不断强调,当前去产能的大环境下,统计方法可能会带来对经济景气度的感观偏误。过去,规模以上企业好转可能就是代表了全行业的好转,中小企业总是可以分一杯羹的,但是现在,规上企业受益于去产能、受益于基建发力,是否代表全局的受益?不一定,但这是供给侧去产能呈现出的必然现象。
站在当下往后看的一两年时间,评论经济的侧重点可能需要向改革转移,要向改革要利好,要空间,还纠结增速在边际上稳了没有恐怕有失偏颇。
年内最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在海外,主要是美国加息,甚至是大选。我们判断9月不会加息,但上周市场提前预演了下一次加息预期再次强烈之前可能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