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范思立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汪红驹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时认为,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延续去年四季度的下滑态势,预计今年一季度GDP下滑至6.7%左右,消费物价指数上涨为2.2%左右。
世界经济增速下调
汪红驹表示,2016年全球经济总体呈现“低增长、低通胀和高不确定性”特征,其四个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新兴市场国家在朝着更平衡的增长进行调整,经济增速预计将持续减缓,同时通过贸易、大宗商品价格和信心等渠道产生更大的国际溢出效应,对全球金融市场和汇率估值造成相应的影响。
第二,随着美国经济的持续复苏,美联储将继续通过加息方式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受此影响,美元可能进一步升值,并造成全球融资条件收紧。
第三,全球经济增长和美联储加息的不确定性等因素将对全球金融市场构成持续冲击,由此可能导致新兴市场经济体出现货币进一步急剧贬值。
第四,中东等地区目前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正在升级,全球贸易、金融和旅游业预计将受较大冲击。
汪红驹认为,受经济状况影响,全球货币政策走上新的分水岭。预计美联储将于2016年下半年启动加息进程,欧元区和日本继续扩大宽松力度,美元大幅升值,对全球资本流动和油价走势产生深远影响。
一季度延续下滑态势
“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延续去年四季度的下滑态势,工业生产增速继续放缓,投资增速趋缓,消费低迷,出口形势严峻,去产能将持续进行。”汪红驹说。
但中国银行(601988)国际金融研究所宏观研究主管周景彤的分析相对乐观。他向本报记者表示,前2个月投资同比增长10.2%,增速高于去年全年0.2个百分点,也显著高于9%左右的市场预期。“在当前经济下行大背景下,投资回暖对稳定经济增长、提振市场信心意义重大;未来一段时间投资将继续回升,但幅度不会很大。”
周景彤认为,当前投资领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包括货币信贷高增长背景下投资资金来源增长大幅下滑、部分地区投资“塌陷”、民间投资乏力、投资效率持续走低等,需要引起特别关注。
周景彤建议,未来一段时间,一是从政策导向上要精心呵护来之不易的投资回暖形势;二是要做好“加减法”,引导信贷资金进入有助于培育新动力(310328,基金吧)和弥补短板的实体经济领域,防止因资金短缺而出现“半拉子”工程;三是因城施策,平衡好房地产去库存与抑制泡沫之间的关系;四是多措并举,高度重视和解决东北地区投资“塌陷”问题。
对于一季度的外贸形势,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夏先良认为,2016年前两个月外贸表现与往年类似,都受到元旦、春节放假因素的影响,外贸失速加重不意味全年走势会糟糕。
夏先良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3月份中国外贸进口同比增长率是否能继续好于出口同比增长率有待观察。如果未来数月里进口跌幅能够收窄或保持一定的扩张,那么表明生产有恢复性趋势。“尽管国际市场需求不景气,中国出口面临困难,但总体上出口形势略好于进口。未来数月内如果进口能够止跌回升,那么外贸形势就可能保持稳定,取得正的增长,外贸失衡会趋于减轻,翻过峰顶。”
汪红驹预计,二季度经济基本企稳,GDP增速保持在6.8%左右,CPI上涨2.4%左右。他认为,二季度,随着供给侧改革力度加大,破除束缚民间经济发展的体制壁垒,大力支持创新发展;政府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推动营改增等财税管理体系建设,实施有力的积极财政政策防止资金沉淀造成货币供应波动,灵活稳健的货币政策还需继续降准降息,为经济平稳运行托底。
为供给侧改革腾挪空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对本报记者分析认为,在经济增长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的情况下,为维持相对较高经济增长,政府需要从需求侧加大托底力度,同时按照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结合“五大任务”,才能在较为宽松的环境中完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汪红驹认为,总体上,货币金融政策需要在宏观审慎管理的框架下,实现稳定金融市场、经济增长和结构性改革的目标。
具体就财政政策而言,汪红驹提出,一是“适当增加必要的财政支出和政府投资”;二是“实行减税政策”,降低企业成本和提高企业运营效率;三是“阶段性提高财政赤字率”。
从货币政策看,一是在社会总需求仍然偏弱的大背景下,保持适度的货币供应增速;二是配合供给侧改革,为实体经济提供适宜的流动性,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三是配合结构性财政政策,为各项财政专项债券、地方政府债务、国债发行提供有力的利率环境,同时降低存量债务的压力;四是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防止人民币汇率竞争性贬值;五是在外汇储备和外汇占款规模下降的条件下,创新货币供应新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