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运| 陆运| 空运| 综合物流| 船务新闻| 口岸/园区| 贸易| 宏观经济| 产业经济| 时政新闻| 图文天下| 物流专题| 物流网评| 贸易专题| 财经观点| 深度观察| 贸易网评

新常态下宏观调控新思路、新特点

www.jctrans.com 2016-2-17 11:20:00 上海证券报

导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在对待和运用宏观调控上形成了不少新思路和新特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在对待和运用宏观调控上形成了不少新思路和新特点,其中包括: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升为“决定性作用”;宏观调控从“点调控”转变为“合理区间调控”和“定向调控”;更加重视预期管理和引导,把稳定预期放在突出位置上;树立“国际化、全球化”视野,积极参与并主导一些国际经济规则的设置;更加注重供给管理,通过结构调整、制度变革与完善,解决中长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而不仅仅局限于解决短期经济波动问题。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一个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我国称之为“宏观调控”)一般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以及政策制定者或决策者的信念或社会哲学。这两个因素分别回答宏观调控“要做什么”和“能做什么”。其中,政策制定者或决策者的信念指的是根源于对现行经济制度和(或)经济体制性质、特征和优势的认识、看法或思维方式,并且这些认识、看法或思维方式往往是被固化的或深信不疑的,并对所出台的政策产生深刻的影响。正如凯恩斯所言:“从长远来看,真正危险的不是既得利益而是思想。”思想指导具体实践,并对具体实践产生深刻影响。一旦失去正确的理念,宏观经济政策就会迷在无知、短视与利益的纠结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改革发展也进入关键时期,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在对待和运用宏观调控上形成了不少新思路和新特点。

  一、坚持“市场决定”取向

  市场与政府是资源配置两种基本方式,资源配置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明确市场和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谁占主导地位的问题。随着经济新常态的确立与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升为“决定性作用”。从“基础性”到“决定性”,说明中央明确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也是如此,强化了市场化改革的取向。宏观调控作为政府经济工作的重要手段,在经济新常态下更要树立市场决定思维,把“市场决定论”作为基本出发点,改变把行政管理与宏观调控混合一起的弊端,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按市场规律办事,推进市场化改革,夯实宏观调控的微观基础,完善政策传导机制,更多地依靠市场化手段调控经济。凡是市场能做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主要是制定规则、维护市场公平,要改变“错位”,退出“越位”,补上“缺位”,既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又更“好”而不是更“多”发挥政府作用。

  二、提出“区间、定向调控”概念

  在前几轮宏观调控目标选择上,我国一直选择一个明确的经济增长速度(如“保8%”)作为调控目标,这在以往的发展阶段有其合理性。但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下,基于新的发展理念和决心,中央于2013 年提出“区间调控”的新思路,所谓“区间调控”,指的是并不简单地确定一个经济增速目标绝对数(如8%),而是在有一定约束的区间内可以适当调整。这个约束就是“上限”、“下限”和“底线”。也就是说,区间调控就是守住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把握好防通胀的“上限”,决不突破民生就业与金融风险的底线。底线思维也是宏观调控主体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的一个重要思想。它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社会底线;二是经济增长底线;三是金融风险底线。要防止出现区域性、系统性风险,更不能爆发金融危机。宏观调控从“点调控”转变为“合理区间调控”,可以使得调控较为从容,不会因宏观经济指标的短期波动而频繁“出击”。只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就可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不搞“大水漫灌”、大幅增发货币,也没有盲目投资和显著扩大赤字,不进行大的政策调整,给市场主体稳定的预期和信心,同时还能更多地关注结构调整和改革。

  此外,为解决长期以来形成的区域、城乡、产业之间结构失衡问题,2014年,我国政府在“区间调控”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定向调控”。与以往相比,在定向调控力度上,不搞强刺激,而是实施“喷灌”、“滴灌”,注重补短板、强基础、增后劲。在定向调控对象上,改变以往调控对象偏窄、手段单一的缺点,将调控对象与实体经济的转型和发展密切挂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绿色发展、“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等均成为定向支持的目标领域。手段也更加丰富,包括实体经济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社保政策、金融政策等都出现了为定向调控“加力增效”的迹象。这些变化反映出定向调控的内涵大大丰富了,不再是狭隘的、行政命令式的要定向“做什么”,而更像是为了今后少做或不做什么而采取的纠偏措施。

  三、更加重视预期管理和引导

  预期是微观市场主体经济行为重要参数,进而构成宏观经济运行重要变量,由于在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不确定因素增多,特别是网络信息十分发达的环境中,市场预期不稳定会影响到宏观政策实施效果,因而受到各国决策层高度重视。不同于西方主要集中在货币政策领域的做法,我国的“预期管理”覆盖领域更加宽泛,强调“信息、政策、信念和交流”的现代方法逐步增加。尤其是在经济新常态下,宏观经济和金融形势还不稳,市场主体对经济复苏的信号还略显谨慎,如何进一步稳定市场主体预期,引导市场行为向政策方向发展已经成为稳定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

  为此,我国政府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来进行预期管理:一是把稳定预期放在突出位置上,不断明确表明对经济稳定增长,“不让增长滑出下限”的态度、信心、判断和立场,以提振整个市场的信心;二是为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要求完善政府部门新闻发言人制度,增加对社会密切关注的宏观经济等重要信息发布频次。并要求政府与公众互动,不仅科学解读新政策法规,让公众更好地知晓、理解政府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和改革举措,要回应热点问题,注意把公众期盼融入政府决策之中;三是及时公布权威性、重点性、及时性、无偿性、透明性和可信性的政府信息或政策,并在第一时间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科学解读,以促使政府政策规则、政策制定、政策目标和政策导向等保持稳定性、透明性、可预知性和可学习性。

  四、树立“国际化、全球化”视野

  经济一体化将全球经济日益紧密地捆绑在一起,当前我国经济规模超过10万亿美元,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全球最大贸易国和全球资本输出大国,国内经济深度与世界经济融合在一起。正是基于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的实际,我国政府新一轮宏观调控在很大程度上已超出一国范围,明显带有“国际化、全球化”视野,对全球经济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外溢”效应。其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一是大力促进商品出口,鼓励优势产业和资本输出,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在世界范围内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长远的战略布局;二是不再拘泥于现有发达国家设立的国际经济活动平台,而是按照我国的需要开始作为主要发起人发起和设立国际经济机构,并在各种国际场合提出自己的议题,积极参与并主导一些国际经济规则的设置,打通我国金融资本走向世界的“国际通道”;三是积极推进经济自由化,国内建立上海、广东、福建、天津自由贸易区;在国际上,大力推动“一带一路”战略,积极发展同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太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打造经济发展的“命运共同体”,促进经济交往中的多赢、双赢局面,强化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

  五、更加注重供给管理

  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是宏观调控中通常使用的两种方式。针对导致宏观经济失衡的因素,合理搭配使用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对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有重要作用。但从近年来我国宏观调控实践看,由于长期深受凯恩斯主义的影响,在促进经济增长问题上,我国对调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需求管理较为偏重,其主要落点都在需求侧。在此偏好的引领下,尽管我国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但也使“两高一低”(高耗能、高排放、低附加值)产业长期主导经济发展,不仅使大规模资源耗损不断增长、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也导致了产能过剩、投资回报递减、发展失衡、分配扭曲等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

  正是基于需求管理政府自身的缺陷,以及经济新常态下投资、消费、出口等传统“三驾马车”增速下滑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跃升。2016年1月26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召开第十二次会议,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种种动作寓意着今后我国宏观调控思路将做出新的调整:从过去突出强调需求侧转变到更加重视供给侧,宏观调控的长期视野将集中体现在供给管理上,即通过深化改革、促进创新,发挥企业和创业者作为市场主体的作用;通过结构调整、制度变革与完善,解决中长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而不仅仅局限于解决短期经济波动问题。当然,“更加注重供给管理”并不意味着忽视需求,而是需要在重视供给侧的同时,更应注重需求侧的创新升级,以实现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合理分工、协调配合,统筹施策,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监测中心)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锦程物流网”的所有文字、图片等作品,版权均属锦程物流网所有,转载必究。若转载使用,须同时注明稿件来源和作者信息,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