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马歆璐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2016年已近年底,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和民生改善取得了哪些成绩,又面临哪些挑战?11月14号,就在中国经济10月份“成绩单”公布的当天,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座谈会,传递出中国经济“稳中求进”的希望和信心。
与以往定期召开的经济形势座谈会不同,这次会议特意加上了民生改善的内容。“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要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李克强总理的一番话,道出了座谈会特意加上“民生”的意义。
除了经济学家和企业家,两位与民生领域密切相关的专业人士也被总理邀请参会。大家认为,当前中国经济企稳回升,尤其是三季度以来许多指标好于预期,结构调整、民生改善呈现许多亮点,新动能加快成长,企业效益改善,这些都支撑着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信心。
李克强总理指出,做好经济工作,要着力在巩固“稳”的基础上下功夫,多在积蓄“进”的力量上出实招,适度扩大总需求,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加突出提质增效,不断扩大经济向好态势。
李克强说,我国拥有9亿多劳动力、1.7亿受过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的人才,这是发展最大的“金矿”。要进一步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多措并举缓解融资难,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撬动发展、增添活力。
李克强总理对北京医院院长曾益新介绍的医改推进的一些情况很感兴趣。他说,“大家现在越来越关心生活水平,其中更关心健康水平”;“医疗和养老领域蕴藏着巨大的市场和机遇。”他再次强调,民生领域要做既有利于民生,又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事情。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辛鸣分析,从这次经济座谈会可以得出三个基本的判断:第一,目前中国经济形势挑战巨大,但是希望更大。目前中国确实有效供给不足,有效需求也不足,而且原有的动能在萎缩,所以经济下行的压力确实比较大。但是希望更大,因为新的动能正在培育中,“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勃勃的正能量;“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同样给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第二,我们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而更好的经济发展又来自民生。如果经济发展没能使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以改善,那么这样的发展再快也没有意义。同时,我们通过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并不是一个“赔本的买卖”,因为民生的改善又会为经济的发展带来更加强劲的推动力;第三,改善民生要靠真金白银的投入,更要靠健康快速的经济发展。在改善民生方面,我们要舍得投入,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该投入的就要投入。但真正要想把民生的基础打扎实,还是要靠经济的快速发展。从根本来讲,经济越发展,民生的基础才能越会扎实。所以中国要牢牢抓住发展的第一要务绝不放松。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迟福林接受了经济之声采访,就此话题做出点评。
经济之声:这次座谈会,与会的专家企业家们提到了当前经济结构调整、民生改善呈现很多亮点,新动能加快成长,企业效益改善等等。从今年前三季度宏观经济运行的情况看,我们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
迟福林:看经济形势一定要放在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中国正处在一个经济转型、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从今年来看,在结构调整中GDP实现6.5%以上的增长,反映出了一个趋势,增加了一些信心。今年前三季度,服务业比去年同期增长了7.6%,占GDP的比重提升到52.8%,比去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服务业增长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58.5%,比去年同期提高3.4个百分点。
现在我们要看到下一步面临的挑战,在应对挑战时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转型和增长。在今年的转型、结构调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实现6.5%以上的增长,这为中长期的增长奠定了一个基础。二是结构和速度。速度固然十分重要,但是建立在结构转型的基础上,速度才有长期性。三是机遇和挑战。现在的挑战很多,但要看到,中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经济转型升级蕴藏着巨大的增长潜力,只要把增长潜力释放出来,就能够通过我们的内需保持经济的稳定、长期、可持续增长。
这次会议谈到“民生”。“民生”也要放在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看。首先,我们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新阶段,老百姓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快速增长,所以加大公共产品的供给,尤其在基本住房和医疗方面还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第二,我们正处在消费结构升级的关键时期,老百姓用于教育、医疗、健康、信息、旅游等服务型消费需求在全面快速增长。第三,我们在整个经济转型、结构调整中,就业问题突出了。在这样的背景下,强调经济发展和民生的互动性有其历史条件下的特殊性,这既是我们进一步明确经济发展的动力、目标,更是我们释放经济潜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经济之声: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需要从哪些角度、哪些方向着手?
迟福林:未来有几件事情很重要。第一,我们常讲赢在转折点,从现在往后的5年,我认为是中国经济转型最重要的窗口期。谁转得好、转得快,谁就能够赢在转折点。所以我们一定要创造转型升级的大趋势,抓住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释放巨大的增长潜力。比如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城镇化结构的调整,推动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第二,服务业市场的开放至关重要。在这方面,我们还面临着打破行政垄断、市场垄断,增加服务业市场活力的任务,只有这样才能为新动能形成一些保障。第三,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要明显减少制度性成本,简政放权还有空间,需要我们在这方面加大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