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转型发展中的厦门,即将过去的2015年是一个值得珍视的时间窗口。这一年,经济发展主动适应“新常态”,“美丽厦门”战略规划深入实施,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加快建设,闽台交流合作更加深入……其间,自贸试验区的成立如同一根杠杆,撬动着厦门经济转型升级。
揭牌至今8个多月以来,厦门片区以贯彻落实李克强总理的重要指示为动力,把制度创新放在首位,对接高标准国际投资贸易规则,在体制机制创新和新兴业态发展等方面取得突破,探索有厦门特色的自贸试验区发展之路。
跳出政策看机制。“一照一号”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得到李克强总理“点赞”,为全国商事登记改革提供“厦门样本”;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日臻完善,数据申报简化率达32.7%,申报效率提升50%以上,进出口货物申报时间由4小时缩短为10分钟……厦门片区转变固有的以政策洼地招商引资的思路,着力体制机制创新,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示范区。挂牌至今,厦门片区新增企业超7000家,占全省三个片区新增企业总数的50%以上。
跳出速度看结构。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如何在发展速度与产业转型之间找到“平衡点”,自贸试验区成为重要抓手。
厦门片区紧盯740个在建、拟建、谋划、招商“四个一批”滚动发展项目,推进50个重点平台项目,集合多方力量加快构建“5+3+10”现代产业支撑体系;注重制度创新与培育产业功能相结合,完善发展空间、设施配套、资金扶持等生产要素,初步形成了融资租赁、冷链物流、进口展示、跨境电商、飞机维修、大宗商品交易等高端服务业集聚发展的良好环境。
厦门片区进行审批监管创新,将事前审批转为事中事后监管,实施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外商投资准入由审批改为备案。出台信用承诺制度、信用联合惩戒制度和社会共治制度等全国首创举措,自贸试验区商事主体信用平台上线运行,共收录了1.32万家企业信息,年报公示率达97.4%。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如今,厦门片区以转型促发展,正在形成更多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全面融入世界经济。
本报记者 崔昊
[大事记]
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7月20日,中共厦门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召开。本次全会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以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指引,贯彻落实省委九届十四次全会精神,研究部署我市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厦门首颁“一照一码”营业执照
5月4日起,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暨“一照一码”登记制度率先在福建自贸试验区3个片区正式试点实施。这项制度是在厦门“一照一号”改革探索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开展的。5月4日上午,在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综合服务大厅内,厦门富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领到最新的“一照一码”营业执照。
厦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开幕
9月8日,厦洽会开幕,积极融入国家战略,深度聚焦最新产业。20多个“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聚厦,全国四个自贸试验区会首鹭岛,紧扣互联网+、跨境电商等最新产业热点,是本届厦洽会最大的亮点。本届厦洽会也是美丽厦门建设和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一次展现和展示。
“多规合一”
统筹城市发展
2015年1月15日,国家电网厦门供电公司提出要在高崎建一座110KV变电站。若是放在一年多以前,这个项目仅在用地规划许可阶段,就要经过7个政府部门的9个审批环节,至少要花费半年时间。但1月26日,该供电公司工作人员就接到了收件短信通知,头尾仅8个工作日。
2015年,大多数城市的“多规合一”工作还处在播种、育苗的阶段,而在厦门,这项工作已经结出了甜美的果实。作为全面深化改革、落实美丽厦门战略规划的基础,厦门市委市政府全力推进“多规合一”工作,不仅形成了全市统一的空间规划“一张蓝图”,更在此基础上,率先全国构建起统一的业务协同平台。
厦门“多规合一”平台自2015年1月1日正式运行以来,呈现出强大的引领作用,为解决规划冲突、转变政府职能铺平了道路,更成为厦门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厦门“多规合一”的动因,是源自现实的苦恼——把厦门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多张规划图叠加在一起,差异图斑共有12.4万块,导致55平方公里的土地指标无法使用。“多规合一”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形成全市统一的空间规划“一张蓝图”,让各种规划达成“共识”,不再各说各话。
“多规合一”强化的是一种底线思维,将城市发展从过去的无限蔓延式转向精明发展、紧凑发展。正是在“一张蓝图”的形成过程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冲突的问题得到解决,城市空间格局得到优化。厦门的“多规合一”工作不仅是规划的协调统一,更是城市管理流程、管理体系的再造。通过打造“多规合一”平台,项目的行政审批真正实现了“一份办事指南、一张申请表单、一套申报材料”,项目审批时长从180个工作日缩短至49个工作日。
记者 崔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