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庞凌子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表示,“通缩-债务”的恶性循环效应持续增加,已成为中国经济的最大“毒瘤”。要化解由此带来的风险,需要在企业负债上做大文章,如果不对僵尸企业、 高债务企业以及过剩产能企业进行全面调整,中国经济的底部将难以实现。
截止到10月,我国PPI已连续44个月为负值,工业萧条已经进入到新阶段,生产领域的通缩现象十分严重。与此同时,中国企业负债总额已超过GDP的170%,由此出现财务成本增速大幅超过企业营收及增加值增速的现象。
刘元春表示,“通缩-债务”效应带来的问题在于,一方面,企业盈利能力大幅度下滑,企业融资模式也从过去的“借贷投资”转向“借新还旧”;另一方面,在过度负债和实体盈利能力下降的双重挤压下,很多企业稳健的资产配置行为转换为风险投资甚至投机行为。
他认为,化解“通缩-债务”风险,首先要在企业负担上做大文章,也就是在债务重组、债务减免上有所动作,不能让它形成滚雪球效应,导致出现从“借新还旧”过渡到“借新还新”,最后过渡到以变卖资产来偿还债务的恶性循环之中。
其次,对于一些债务过高的企业要进行清除,对大量僵尸企业进行全面整顿。“特别是要停止对这些企业进一步的资金投放,这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存量调整的关键” 刘元春认为,僵尸企业、高债务企业以及过剩产能企业如果不在市场和行政力量作用下得到全面调整,中国经济底部难以实现。
此外,刘元春还指出,需求侧的政策定位也非常重要,要对通胀预期进行全面管控,防止形成通缩性预期。另外,通过增量调整为传统行业提供空间,从而使它的投资收益预期在未来有所调整,而不是持续下滑。
“简单来说,我们的供给侧管理、供给侧改革要真正地启动,需求侧的管理要进一步地加快,这两方面都需要”刘元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