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西方舆论唱衰中国经济的论调又开始沉渣泛起。新一波唱衰主要是政治原因。
中国筹建亚投行,美日不仅是极少数缺席的大国,而且还阻挠和唱衰;与此同时,美日加速达成TPP协议,意图在亚太地区制定经济规则方面占据先机。
面对美日挑衅的局面,中国始终保持战略定力,积极推动“合作共赢式”的经济外交,除了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之外,还申请加入欧洲复兴银行,扩大与欧洲国家的经贸联系,尤其是与英德法等国签订了各种协议与合作。日前,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领导人的峰会也正在召开。
对于中国在经济外交方面的进展,美日两国无可奈何,因此,他们试图通过加强对中国经济前景的质疑,打击人们对中国经济的信心,降低中国经济外交的影响力。最近举行的G20峰会以及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成为美日质疑和攻击中国经济的外交场合,并伴随着新一波唱衰中国的舆论。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这两个峰会上对中国经济做出了明确的阐释。他表示,今年在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中国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总的看,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同时,中国经济正经历着改革阵痛,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这番判断向世界展示了一个真实的中国,即支撑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但中国经济也经历改革的阵痛,挑战与机遇并存。这不仅是向国际社会,也是向国内企业的喊话,也是对唱衰论的反击。
中国经济增速确实在放缓,但这种放缓也有积极的意义,即把政府工作着力点放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保持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按照中国政府掌握的资源,完全可以通过政策刺激把增速拉起来,但这种发展方式不可持续。
转型必然伴随阵痛过程,没有代价的转型一定不会成功。日本就是因为害怕阵痛,在转型中畏惧失业、坏账等问题而没有彻底进行结构调整,才造成经济长期低迷。中国政府应该吸取日本的教训,不要别人一唱衰就在意增速,这样会影响推动结构调整的决心与效果,也会影响企业的决定。
相当一部分国家转型失败,是因为其经济结构过于脆弱。而中国不仅已经建立起了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具有很强的抗风险能力,而且也是全球最大的市场,内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消费层次也多,因此,具有很强的韧性以及很大的回旋空间。目前,我们需要增强对改革与发展的信心,积极进行创新与提高效率。对于一些国家和舆论的唱衰,人们应该清楚背后的政治目的,不要被这些言论吓倒。事实上,“中国经济崩溃论”已经存在了十几年,但从未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