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政府最近出台各种微刺激政策,不少专家担忧:投资拉动会延缓结构调整的步伐,并埋下未来经济过热的隐患。其实我们应该意识到:稳增长与调结构并不矛盾,甚至稳增长的根本动力就蕴含在调结构当中。
中国经济开年即遭遇“滑铁卢”,不少城市的经济成绩单非常难看。例如山西太原5月经济增速仅为0.1%,河北邯郸、山西吕梁甚至出现了负增长。省级来看,黑龙江以实际增长率2.9%垫底。天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仅为8.7%,为13年来最低值,据说此数据引起天津市政府“震惊”。
面对严峻的经济发展形势,国务院连续召开座谈会、调研会,强调要加大微调力度,加大工作力度,坚定信心,坚决完成年初制定的经济发展目标。
地方也在紧急行动起来。山西继出台扶持煤炭“20条”后,又出台“煤炭17条”,旨在清理涉煤企业收费,促进煤炭销售。黑龙江、四川等地亦陆续出台稳增长措施,其中财政补贴和奖励等条款引人关注。
情况开始有所好转。6月汇丰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显著加速,为50.8,创半年来最高,这也是该指标今年首度回升至荣枯线上方。急速下滑的经济有转身向上的苗头。
如何避免在稳增长的同时造成新一轮经济过热?这是各方都在思索的问题。
我们认为,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的调整是最有效的途径。
6月25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促进产业转移和重点产业布局调整的政策措施。会议指出,随着经济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日益上升,产业竞争力开始有所削弱,要推动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
今年4月,李克强在重庆万州考察一家主营电子商务公司。公司负责人告诉总理,企业原址设在北京,但当地一个劳动力的成本已逐年涨到8000元,有时竟还招不到人。而万州一个劳动力的成本还不到3000元。25日的常务会上,李克强重新讲起这个故事连连感慨:“我们的产业转移确实潜力巨大!”
不过,这家企业负责人同时也向总理“倒苦水”:“万州劳动力虽然成本低,但基础配套设施等比北京还是差许多。如果配套设施都建起来,我有信心在两年时间里,从目前3000多名员工的规模,扩展到上万人,可以把业务拓展到国外市场。”
这则事例至少给我们两点非常重要的启示:
其一,随着经济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日益上升,产业竞争力开始有所削弱,开始出现滞涨的态势。而西部依然相对贫穷、落后,市场容量很大。东西部地区发展水平的巨大落差,本身蕴含了巨大的发展“势能”。中国这种地区间的“落差优势”在全世界独一无二。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的过程,至少要持续一二十年,不仅能为稳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而且将使中国经济整体面貌和经济实力产生根本性的跃升。
其二,产能过剩是相对的。东部过剩的东西,在西部可能紧缺。譬如,西部的交通、通信、电力、城市基础设置等依然比较落后。在这些方面加强投资,不仅不会造成过剩,而且是西部开发必需的前提条件。如果因担心过热而不敢在西部加大项目投入,实不可取。
当然,“产业转移不能光由政府推动,更不能强迫企业去做。必须遵循市场规律,用低成本、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吸引企业自主转移。”李克强的这条要求还是应该被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