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对经济的运行实行区间调控、定向调控,保证它的下限不越过7.5,或者说能够保证充分就业的增长。”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近日在英国智库发言中的这句话明确了经济增长的双下限,也给市场理解下半年的经济政策提供了指引。分析人士认为,经济政策将在稳增长的同时着力调结构,一是优化投资结构,二是定向宽松常态化,三是创新融资模式、降低资金使用成本。
所谓双下限,一是经济运行区间的下限不越过7.5%,二是保证充分就业的增长。相比之下,后者可能更为关键,即保证经济不跌破潜在增长率。此前市场对于增长下限的理解正是基于对就业弹性的测算,甚至有观点认为7%-7.2%的增速就足以完成就业目标,经济并不是不可以紧贴这一底线超低空飞行,但是站在当前的时点,将7.5%明确为增长下限,兼顾了需要和可能。
从需要看,当前稳增长还不能松懈。一是房地产投资增速下滑对于经济的影响尚未完全释放;二是产能过剩较为普遍,企业负债率较高,需求不足将导致实体经济更加困难,市场出清需要一个过程,不能过于急躁;三是外界唱空中国经济的论调此起彼伏,不可避免对投资者信心产生一定的影响;四是深化改革需要稳增长创造有利条件。从可能看,中国经济具备实现7.5%增速的条件,包括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城市内部的二元结构、工业转型升级、农业现代化等。
结合上半年经济走势看,增长下限的明确意味着“微刺激”预计会继续发力。一季度GDP同比增长7.4%,机构预期二季度经济增速可能接近7.5%,因而下半年的经济增长需要超过7.5%才能保证经济全年在下限之上运行。但应看到,政策目标并非仅仅着眼于经济增速,不进行强刺激意味着“微刺激”的基调并没有发生改变,即定向调控、区间调控、标本兼治,将稳增长与调结构有机结合在一起。
首先,投资仍将发挥关键性作用,预计下半年有更多重大投资项目将推出。但投资要与各地的具体需求和特色相结合,实现结构优化。一是着力保民生、推进人的城镇化,除了众所周知的棚户区改造,教育、医疗卫生、环保、文化等方面的配套设施建设需要同步跟进;二是城市内部的“精装修”存在较大空间,如地下管网等设施的改造更新、城铁建设的加快;
三是推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和推动产业转移和更新,如形成更加便捷的交通网络、为提升环境承载能力而进行的生态屏障建设等。
其次,定向调控预计还将继续,并创新调控工具和逐步常态化。从今年以来的情况看,央行无意于通过大规模的数量放松来刺激经济,而只是通过再贷款和定向降准等手段进行定向调控,必要的时候定向调控将继续加码以助力对下限的“托底”,同时调控的工具则可能会继续创新,真正让资金活水浇灌到中小微企业、三农等领域。财政政策将更为积极,如加强财政支出预算执行,继续进行结构性减税等。
再次,稳增长的融资模式将发生变化,尤其是地方政府融资模式的创新,有利于降低资金成本。一是通过公私合营的模式盘活民间资金,降低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二是融资平台的市场化转型和剥离政府融资职能有利于开明渠、堵暗道,挤压套利资金;三是部分省市试点地方债自发自还,有利于明晰偿债主体、强化市场约束,那些债务负担较重、财政实力较弱的地方政府,会因为评级较低而面临更高的债券利率,从而抑制其发债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