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怀柔区庙城镇紧邻临101国道的一个路口彩旗飘扬。
从10月29日起,10多栋豪华建筑开始破土动工。不同寻常的是,这里即将拔地而起的楼盘将不会对外出售。
“未来将采用会员制的形式,对有养老需求的老人开放。”10月30日,该项目的人士,对记者说起中国首个智能化养老服务机构时说。
根据记者了解,今年全国将建设6个类似的智能化养老实验基地,预计未来将建设100个类似项目,以便应对中国出现的老龄化加深的问题。
“智能化养老,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然选择。”全国老龄办副主任朱勇,在近期举行的首届全国智能化养老战略研讨会上说。
所谓智能化养老,是指运用现代科技与养老服务有机结合的养老模式。它以互联网、物联网为依托,集合运用现代通讯与信息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为老年人提供安全便捷健康舒适的服务业。
比如,老人有病需要人来救助,只需要按一个随身的按钮之类的东西就可以,然后社区机构根据呼叫可以立马到场。不过,就全国而言,到底智能化养老实验基地的技术标准体系是什么,仍待制定。同时这些基地未来如何实现盈利,仍待实践。
护工和床位奇缺
根据了解,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加深,在中国老年人数量快速增加的同时,养老床位和护理人员却难以跟上。
中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阶段。2011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1.85亿。目前每年以1000万的数量在增加。2013年将超过2亿,2025年将突破3亿,2033年突破4亿,2050年达到峰值4.83亿。届时,中国每3个人中就有1个老年人,占届时全球老年人口的1/4。
这些老年人中,高龄老人比例也在上升,空巢和失去生活能力的老年人数量庞大。
与此对应的是,中国实际养老床位和养老护理人员却是另外一个局面。
目前中国大约需要1000多万养老护理人员,而全国现有养老护理员仅30多万人,其中取得执业资格的更不足10万人。将来,随着劳动力的减少,谁来为我们提供养老服务,将是一个难题。
而全国养老床位短缺,也会进一步使得老年人养老成为问题。截至2011年底,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总床位数为353.2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仅仅为19.1张,离千分之三十的标准相差甚远。而且,300多万张床位中,70%多的是乡镇敬老院床位,主要用于收住农村五保供养对象。
全国老龄办副主任朱勇指出,导致如此的主要原因是,养老服务业体制机制不完善,发展缺乏统一规划,政府各个部门职能交叉,权责不清,缺乏合力,养老服务业扶持政策不完善,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缓慢。
如何智能?
目前经全国老龄办批准,全国老龄办信息中心已经开始在全国进行全国智能化养老实验基地的建设,预计今年全国建设开工6个基地,未来总量达到100个。
为此目前全国已经成立了全国智能化养老实验基地建设项目办公室,将制定基地管理办法和工作流程,同时制定全国智能化养老基地的技术标准体系,把基地的设施建设、服务管理等纳入标准化轨道,并制定实施方案。
不过,智能化养老到底该怎么搞,迄今在全球仍无统一的标准和规则。同时该基地能否解决盈利问题,尚需要实践检验和探索。
北京怀柔10月29日破土动工的全国首个养老实验基地——康瀛养老服务机构,其发展获得了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支持,目前预计建设用地7.4万平方米,核准建设9.3万平方米,属于高端宜居和健康养生建筑群。这些建筑群尽管按照每户家庭标准来设计,每户70多平方米到110多平方米不等,但是根据记者了解,该项目不会以商业住宅地产的方式出售。
当地项目人士告诉记者,此属于高端的养老设施,会采取会员制的办法来吸引老人居住。其中除了有养生设施外,还会创办一所老年大学。
此外,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人口学家蒋正华指出,智能化在全球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可能智能化的特点是要解决一些实用性的问题。比如老人翻身,能否采用一个帮老人翻身的技术。“技术只是一个工具,关键在于对养老需求的深入了解是否透彻。”
有说法认为,这需要将通信自动化、管理服务自动化和楼宇自动化三大功能结合起来,实现系统的集成,使老人在养老机构或老年社区能够生活得更加便利和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