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改革,是中国铁路总公司推出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是铁路走向市场迈出的关键一步,总公司为实施这一改革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制定了一系列配套的改革措施,进行了全面的动员部署。(6月6日 新华网)
昨日,铁总抛出重磅新闻,货运改革再度成为舆论竞相热点。于此,铁路货改终于向我们亮明“身份”,在明确时间节点、改革内容后,先前的诸多疑云也渐渐明朗起来。
铁路货运常年来受人诟病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略显滞后的运营体制,“一家独大”的市场格局,使部分企业职工有种“背靠大山”的感觉。由于“上帝”与“凡人”的角色悄然互换,一些老货主私下间叫苦不迭。“门难进,脸难看,进庙烧香,屋檐低头”成为了一些货主肆意嘲讽又略显无奈的境遇写照。
其实,先前阻碍铁路货运发展的远不止体制问题这一项。不少线路客、货共线也曾让调度伤透脑筋。犹如两人合用一个卫生间,时间一长矛盾必然将会显现。不过,随着高铁落地、新线开通,客、货分线已经实现。然而,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如何用好这些被解放出的运能也是判定此次货运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
当然,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已经安然度过了先期交通部门整体运力不足的尴尬时期,随之而来的是国家公路、水路、航空运输得到了全面发展。不难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及自身结构的优化,这三位后来者已手握资源与铁路“共进晚餐”。这也意味着“运输大单靠铁路”的时代已经终结。大宗货物的分流,直接拉低了铁路的货运收入。先前铁路运输倚重的制造业又恰巧遭遇市场需求瓶颈。减产、停产不自然的影响到了下游企业链条,煤电供应锐减,以往的煤炭运输也开始光鲜不再。在如此多重的打击之下,铁路抓紧出台货运改革方案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年初,铁路部门动了一次“大手术”,而术后形成了政企分离。新成立的铁路总公司更是与各方保持默契、达成共识。借着改革的东风,接连送出“全垒打”。走向市场就意味着主动出击,货运市场的潜在资源,如何充分挖掘利用,也将成为此次改革后期研究的一道课题。
细品此次改革,笔者还是发现了诸多亮点。第一,以往繁琐的托运手续被大量简化。“找门路,托关系”的不良影响由此打住。客户提出运输需求,客服人员直接受理,帮办手续;客户更可选择网络、电话、营业点等多重途径掌控发货情况;大宗货物更是给出运力保障,随到随办,阳光透明。权利的寻租空间至此被一杆了结。第二,货运改革后实行的“一口价”服务向企业诚信靠拢。以往,一车货,辗转多次交费的情况并不少见。然而,在改革后明确了各项收费标准统一的概念。一口报价一张货票也将为双方在运输合同履行过程上厘清关系,扫清障碍。类似昔日“多回合付款”的情况将一去不复返。第三,提供的“门对门”服务极力主张承运方一责到底,相比此前的“站到站”服务,前进跨度之大,改进速度之快令此前还为此纠结者茅塞顿开,铁路的人性关怀也据此体现的淋漓尽致。
当然,期待铁路货运改革能一步到位显然有背现实。改革的一些功能和措施还需要接受公众的检验和监督。而从民众热情围观、媒体的大力关注中笔者不难看出人们仍对铁总抱有极大期望。经历年初改革阵痛的铁总正着手通过自身努力、创新求变开始重回正轨。古语有云:“得民心者得天下”。想通过改革措施再度步入上升通道的铁总或许也已经意识到–––通过改革来规范市场到底有多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