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下午,满载着41个集装箱、价值630万欧元汽车关键零部件的火车,在驶离德国后,顺利抵达重庆团结村中心站。这是“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开行以来的首趟回程货班列,也是欧洲经阿拉山口到中国的首趟回程专列,标志着“渝新欧”站上了常态化、成熟化运行的新起点。
全长达11179公里的“渝新欧”,犹如一条横穿亚欧大陆的贸易大动脉,一端连着中国内陆腹地重庆,一端伸向欧洲大陆重要的交通枢纽德国杜伊斯堡。这中间,还要先后途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等国。
“渝新欧”的贯通,让重庆成为南线亚欧大陆桥的新起点,更为中国进一步推进西部开发开放提供了一个新支点。
寻找比沿海更便捷的开放新通道
看中国地图,重庆地处内陆腹地,不沿边、不靠海,距离出海口2000多公里。
过去重庆产品出口,要么向东、向南,经上海、深圳再“漂洋出海”;要么向北,经哈尔滨远赴欧洲,均路遥时长。当然,也可以直接坐飞机走空运,但费用极高。
这种掣肘,近年来尤显突出。随着惠普、广达等IT业巨头纷至沓来,重庆电子信息产业迅速崛起,2012年笔记本电脑产量已突破4200万台,其中九成远销海外。如何找到一条畅通省时且成本较低的物流通道,成为重庆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关键一环。
其实,打开世界地图,在更为广阔的空间里寻找重庆的方位时,不由眼睛一亮:向西,从重庆到欧洲,不是比从沿海更近吗?这不就是扩大开放的“新通道”吗?
视野变则思路变,思路变则天地阔。从重庆出发,经西安、乌鲁木齐,到达边境口岸阿拉山口,进入哈萨克斯坦,再经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至德国的杜伊斯堡,这条横贯亚欧的货物运输大通道,让中国西部的重庆成为了南线欧亚大陆桥的新起点、对外开放的桥头堡。
2011年3月19日,“渝新欧”首趟班列正式开行,并逐步显现出竞争优势:与海运比,“渝新欧”全程仅16天左右,可节省20多天,虽然价格相对贵一些,但可节省时间加快资金周转,减少利息成本,这一点在IT等高附加值产品上体现更明显。与空运比,价格仅相当于其1/4—1/5。
“渝新欧”开行两年来,频次不断加密,已成功运行59列班次。
同时,运价也在不断降低。每个标准集装箱每公里的运价,由最初的1美元降至现在的0.7美元左右,而随着班列的频次增多和双向开行,这一数字有望降至0.6美元以内,综合运输成本与海运价格基本持平。
以创新思维畅通南线亚欧大陆桥
其实,南线亚欧大陆桥早已修通,也曾有企业或地区试图通过这条大陆桥将货物运输到欧洲去,并实现常态化运营,但几乎没有成功者。
难题是显而易见的:途经数个国家,每个国家语言文字不同、托运方法和程序不同、收费标准不同、海关检查要求也不同,这些给跨境运输带来了诸多障碍。而且,一路上温差极端时可达70℃,铁路轨距也不一,有标轨有宽轨,需要进行两次吊装换轨。
突破难题靠创新。2011年5月,重庆港被纳入中欧安全智能贸易航线试点计划。后来,各方经多轮谈判磋商,进一步简化了通关流程。目前,“渝新欧”班列在重庆一次报关及查验,沿途各国海关“一卡通”,不再重复查验,平均通关时间仅12小时,货物在口岸的滞留时间只占全程运输时间的17%。
随着围绕“渝新欧”的多边磋商的逐步深化,2012年4月,中、哈、俄、德四国的铁路龙头企业与重庆市政府合资组建了“渝新欧”(重庆)物流有限公司,搭建起统一有效的服务平台。
一些技术难题也逐步得到解决。重庆成功自主研发了集装箱卫星定位跟踪系统,应用于“渝新欧”班列。通过采用这种“电子锁”,可以监测车门开关状态保障货物在线运行安全,还可对整个班列运行过程的时速、温度、地点、运行里程等信息实现监控。
为使电子产品、仪表设备等货物在寒冷季节顺利通过沿途高寒地区,重庆及承运方还专门定制了“防寒服”,增强它们对恶劣环境的抵抗力。今年1月15日,“渝新欧”成功开行了冬季运输集装箱全程测试班列。
改变“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对外开放格局
“渝新欧”铁路运行两年来,开放集聚效应日渐显现。如今,已有4趟运载着上海、昆山等地货物的异地班列,由重庆中转,经“渝新欧”发往欧洲。马士基、中远、TNT、DB等一大批国际物流巨头,也跟随“渝新欧”的轨迹,纷纷进渝。
“短期看,‘渝新欧’铁路大通道是为满足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物流需求;长期看,是让重庆及周边地区拥有更多快捷、稳定和低廉的优质出口通道,也为中欧之间经贸往来增添了新的选择。”重庆市经信委主任沐华平表示。
“作为内陆城市,重庆对外开放比沿海城市难度更大,这也是中国内陆城市的普遍困惑。”重庆市社科院产业经济与企业发展研究所所长王秀模认为,过去,我国货物出口总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而“渝新欧”正悄然改变着这一传统的对外开放格局,也使山城成功转型为开放桥头堡,这种思路创新对众多内陆城市皆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些业内专家认为,随着我国从沿海兴起的开发开放,全面深入地推进到内陆腹心地带,“渝新欧”更能体现出战略价值:一是打破了以东部沿海为重点的对外贸易格局,二是加快实现亚欧铁路一体化建设,三是搭建起与沿途国家的经济联系与文化交往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