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往返的超级巨轮越来越多,即使在航运经济低迷的当下,世界知名的造船厂里仍有海上巨无霸的订单。
看看大连港近几年接待的量级,也能感受到这样的“大”趋势。仅2014年,就有100多艘次的30万吨以上超大型油轮靠港,30万吨以上超大型矿石船十余艘次。
船到底大到什么程度?如果一艘1.8万TEU的集装箱船装满了鞋子,这一艘船可以保证全东北人每人一双。
超级巨轮的出现,首先是来自于技术的进步,在60年前,最早的集装箱船只有1500TEU。其次来自于规模经济的需要。尽管经济学家们用边际成本的理论说明,船不一定越大越好,但是现在,“大船”已经毫无争议地变成了主角。
对于中国沿海的港口来说,大船的出现是机遇,它可以让吞吐数据瞬间提升,其成为枢纽港的系数变大,但同时也是挑战,因为大船更加考验吞吐能力。
一艘40万吨超大矿船要完全释放它的成本优势,不仅要考虑港口水深,更要看港口的设施水平、装卸效率、生产组织、管理服务能否给予保障。并非每一个港口都可以“自然”地获得这种能力,“轻松”地适应“大船趋势”。
与此同时,纷纷下水的超级巨轮在成本、环保上的优势,对中国沿海港口的能力提升,形成了一个倒逼机制,它要求港口不仅要大,而且要好。而这样的“高大上”,也正是目前国内经济发展最中意的类型。
今年7月,国家批准了4个可以接靠40万吨矿船的港口,大连港是其中之一。
如果翻看数据,最近几年,大连港集团每年的基建投入都在100亿元规模。船舶大型化趋势几年前就已开始准备。目前的矿石、油品、集装箱码头,可接待世界上任何一艘大船。一流设施的超前配置,与“国家许可”有清晰的因果关系。
对于很多企业来说,目前是痛苦的 “三期叠加”,转型成为所有行业都面临的选择。但是毫无疑问,企业越来越注重趋势,越来越注意战略。技术依然重要,正如超级巨轮在环保能力上的不断突破,但是它最终要让位于思维。竞争有多大的优势,可能更多还要看企业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