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航空衰败,为中国国企亮出警灯

收藏 www.jctrans.com 2012-8-10 13:37:00 腾讯财经

导读: 日航,曾经的世界500强企业,日本株式会社的代表,是与新干线、丰田汽车比肩的战后日本经济奇迹的三大标志,被视作日本战后经济繁荣的象征。

  日航,曾经的世界500强企业,日本株式会社的代表,是与新干线、丰田汽车比肩的战后日本经济奇迹的三大标志,被视作日本战后经济繁荣的象征。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日航已经发展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超级航空巨头。据说,当年风靡全球的甲壳虫乐队赴日本演出时,身上穿着的日本传统服饰,上面就印着日本人引为荣耀的国际品牌“JAL”,也就是日航的标志。

  但就是这样一家著名的企业航母,却因为诸多原因走向了破产,引起日本举国震动。由于日航影响和牵连甚广,甚至连时任首相的鸠山由纪夫也不得不出面筹划。

  日航原是民营企业,后被收归国有。1987年,迫于经营压力,日本政府将其出售,使得日航再次成为民营企业。但政府依然拥有34%的股份。日航虽然在名义上实现了私有化,但由于规模太大、员工太多,一旦出现问题,将会震动日本社会经济,因此政府始终对其照顾有加。简单点说,日航性属民营,实为国有。中国国企所有的弊病,它同样不可避免。

  在剖析日航失败的原因时,日本国内外的说法各异,但比较统一的意见是:

  首先,经营导向不明,缺乏市场意识。利润最大化即便不是企业首要目标,也应该是主要目标之一。但在日航,由于事实上的国有性质,政治因素成为其发展的主导因素,完全缺乏市场机制。据业内人士反映,日航在经营中太过注重规模,忽视市场需求。为了追求大而全的形象,几乎不考虑航线是否能够盈利。

  统计显示,日航国内航线超过150条,但搭乘率达到70%的航线不足20条。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日本有20多个机场只有日航一条航线。当然,之所以如此,不仅仅是因为日航管理层缺乏经营意识,还因为政府的干涉和掣肘。

  据媒体披露,为了解决就业问题和离岛交通问题,日本政府曾强制要求日航收购改组国内赤字航线,保留自身无法实现盈利的航线。常年的运营压力,再加上近些年来的经济危机,日航终于积重难返。

  其次,机构臃肿,缺乏成本意识。日航航线众多,机种繁杂。各种机种都需要不同的驾驶人员和维护人员,导致人员需求极大。截至2010年1月19日破产前,日航员工超过5万名,再加上远超过同业的工资水平,使得日航的运营成本极高。日航员工每年领取相当于18个月的工资,即便退休人员,享受的福利待遇也远远高出其他航空公司。

  与此同时,日航的飞机机种搭配极不合理,在其所拥有的274架飞机中,有多架大型飞机燃油效率极低,而搭乘率又一直不理想。在这种运营模式下,日航运营成本居高不下。当政府削减对其财政支持后,这种毫无成本意识的运营模式,当然无法适应严峻的市场竞争。

  再次,管理僵化,缺乏现代管理理念。几年前,日航内部曾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与竞争对手全日空相比,日航存在着诸多不足,比如:全日空决策快,日航决策慢;全日空重视公司外部环境,而日航重视公司内部环境等。但这些“市场”调查结果,并没有改变“政治”日航的经营方式。

  每当遇到困境时,日航决策层只需对政府说一句:“不能改!因为我们要安全第一”,就搪塞过去了。即便是员工层面,也是人浮于事。很多职员已经习惯于“大锅饭”,对业务效率化的建议,一直都采取消极态度。

  也有分析认为:日航最大的对手也许不是全日空等同行,而是日本新干线。面对高铁的竞争,日航几乎丧失了国内市场,被迫转向国际市场,开拓生存空间。而长期以来,居高不下的日本国内劳动力成本又让日航的国际化之路步履蹒跚。

  就在这样的多重压力之下,日航就像是吃了慢性毒药一般,终于一步步走向绝境。

  日航面临的困境,与我国大部分国有企业面临的困境如出一辙。随着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国有企业的比重逐渐降低,但其地位依然难以撼动。

  日航是典型的国有企业,虽然进行了民营化尝试,脱了国有的外衣,但骨子里依然流着国有的血液。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家企业如果没有市场竞争的意识,即便有再深厚的背景、再大的政府支持力度,也迟早会走上失败的轨道。日航的溃败和重生,或许能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一些启示。 

本文关键词:航空,国企

【发表评论】 共有评论查看所有评论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锦程物流网”的所有文字、图片等作品,版权均属锦程物流网所有,转载必究。若转载使用,须同时注明稿件来源和作者信息,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