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运| 陆运| 空运| 综合物流| 船务新闻| 口岸/园区| 贸易| 宏观经济| 产业经济| 时政新闻| 图文天下| 物流专题| 物流网评| 贸易专题| 财经观点| 深度观察| 贸易网评

生物质发电如何赢未来

www.jctrans.com 2014-8-7 14:46:00 能源评论

导读:近期上市公司华电国际披露,因下属华电宿州生物质能发电有限公司2008年投产发电以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考虑到其已经资不抵债,经营亏损、现金流短缺的经营情况难以改善,华电国际对其计提资产减值准备2.26亿元。公告一出,生物质能发电特别是秸秆直燃项目亏损的问题,再次引发各界关注。

  近期上市公司华电国际披露,因下属华电宿州生物质能发电有限公司2008年投产发电以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考虑到其已经资不抵债,经营亏损、现金流短缺的经营情况难以改善,华电国际对其计提资产减值准备2.26亿元。公告一出,生物质能发电特别是秸秆直燃项目亏损的问题,再次引发各界关注。

  电价补贴不是“救命稻草”

  以秸秆直燃为代表的生物质能发电行业亏损的问题,近年来不断见诸报道,甚至有个别生物质发电企业因亏损压力暗地掺煤发电,在环保外衣下成了污染源。舆论普遍将亏损问题归结为秸秆燃料等成本上涨和电价补贴不到位,这些固然是部分生物质发电企业亏损的直接原因,然而在上网电价均为0.75元/千瓦时的情况下,从上市公司的披露信息看,不乏盈利的单体生物质发电项目,各种缘由值得深思。

  国家可再生能源中心最近发布的《2013中国生物质发电建设统计报告》提及,“生物质发电行业的标杆企业在技术、成本方面已经具有明显优势,已投产生物质发电项目的盈利能力得到初步验证”,也表明,在现有电价补贴水平下,企业只要成本控制得当就盈利可期。在习惯性将亏损问题归结为电价补贴不足时,需要审视的恰恰是项目本身。值得重视的是,许多亏损项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似乎就已注定,我们或许可以从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存在的问题管窥某些生物质能发电企业亏损的原因。

  可研报告为通过而“美化”

  从不少生物质发电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看,普遍存在重技术可行性分析,轻经济效益可行性分析的问题。较之技术可行性分析部分,相关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涉及盈利预测和效益分析的比重相当少,甚至完全略去,相当多的报告缺少对不确定性因素的经济评价,即缺少通常所说的敏感性分析。缺少敏感性分析,是典型的可研深度不够;而连静态的效益分析都严重缺项,则难以称之为可行性研究报告。

  例如,生物质发电每千瓦造价远高于常规火电,新建项目建设成本达8000~10000元/千瓦左右(小火电项目改造为生物质直燃发电项目造价可降低至5000元/千瓦以下),一些项目更是采用造价高昂的国外技术,初始投资成本及后续财务费用很高,对补贴性电价政策依赖程度极高。可行性研究本应结合当前上网电价及补贴水平的实际情况,指导设备选型,约束、控制投资成本。但是,众多可行性研究报告对初始投资成本和电价问题却避而不谈。

  又如,业界普遍关注的秸秆燃料价格问题,有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甚至没有对秸秆价格的专题分析;有的虽然做了分析,但却是基于当前价格所做的静态分析,没有动态考虑可变因素对秸秆价格的影响,更谈不上基于秸秆价格变动对项目利润做动态关联性分析,也没有预测相应的盈亏平衡点。实际运行后,一方面燃料可收购半径内的秸秆由普通农林废弃物一变成为发电燃料,获得价值重估和市场重新定价;另一方面,秸秆打捆、运输等间接成本随油价、人工等大幅攀升,秸秆到厂价格远超可行性研究的静态预期值。

  此外,生物质能发电企业的效益与当地农林废弃物的具体情况关系密切,需要更多地考虑细节问题,如北方作物一年一熟和南方作物一年两熟的差别,收购时间不同,燃料热值、燃料品质的差异,对秸秆供应和项目效益的影响不小,却很少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体现。

  没有了务实的、面对盈利难点的经济性分析,可行性研究报告就变成了美化和包装项目、为顺利通过审批核准服务的“可批性报告”。

  企业缺乏自我约束

  由此看来,在为数不少的项目中,企业本应格外关心的盈利问题并未在早期可行性研究中得到充分的、应有的体现,对于这些项目而言,可行性研究没有起到指导投资决策的基础性作用。可研深度不够,除极个别项目属设计单位业务能力和专业精神不够,多数原因还在企业本身。

  明知亏损的项目还蜂拥而上,是企业不关心效益吗?显然不是。除了少数带有特殊示范、公益特征的项目外,多数项目仍是要靠盈利驱动的,盈利也和企业命运息息相关。这种既要盈利又不重视盈利可行性研究的矛盾,背后是企业在此类项目上倒逼电价的惯性思维。某些企业认为项目属政府定价和补贴范围,只要电价上去了,成本和盈利问题迎刃而解。还有企业认为,项目与农民增收、农林废弃物利用等挂钩,带有社会公益属性的同时也捆绑了政府,只要熬过去、随大流,电价和补贴终将覆盖成本。当然,也不排除有的企业带着玩概念、吸引眼球的心理介入生物质发电行业,希望通过股价而不是发电经营本身获得收益。出于这些原因,价格信号没有起到引导企业理性决策、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企业完全失去了约束成本的自觉性,将倒逼政府定价转嫁成本作为首选策略,甚至演变为行业普遍行为,可行性研究阶段的经济效益分析也就变得可有可无了。

  可行性研究缺少经济敏感性折射的是一种缺少自我约束的管理状态,会反映在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有业内人士曾撰文指出,国内有的生物质能发电企业,管理机构臃肿,管理人员和生产人员结构不合理,人员成本极高;燃料管理粗放、数据统计混乱,因人为因素造成的燃料到厂价格上涨、热值降低的总体损失庞大且说不清楚,国家补贴没有理由为这种不合理管理埋单。

  尊重市场规律才有未来

  国家可再生能源中心发布的《2013中国生物质发电建设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底,生物质发电全国累计核准容量达到1222.6万千瓦,其中并网容量779万千瓦,占核准容量的63.72%。报告预计,截至2014年底,装机将有望达到1100万千瓦,上网电量有望达到500亿千瓦时。生物质发电在作为重要的能源利用形式的同时,也会带来环保、农民增收的社会效益。但是正确的事情还要正确地做,没有健康的盈利模式就没有可持续的行业未来。

  短期看,企业倒逼电价、找政府的策略可能会奏效,为企业博出喘息之机;但是长期看,投资、管理随大流,不以成本为导向的反市场规律的做法,终将使项目失去竞争力,损害行业的长期发展。在电价补贴政策制定过程中,在补贴水平和具体制度设计上应当更多的考虑奖优罚劣的激励因素,发挥电价正向引导作用,使企业以理性经济人的视角看待投资项目,做出尊重市场规律的理性取舍,还原市场通过价格信号配置资源的本来面目。例如,可以补贴电价扶持期一步到位,同时明确公告电价路线图,在前高后低原则下,按周期(如5年)降低一个台阶,给企业投资一个明确的信号。而那些尊重市场规律的企业,将会在竞争中获得成本优势,赢得更大的发展。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锦程物流网”的所有文字、图片等作品,版权均属锦程物流网所有,转载必究。若转载使用,须同时注明稿件来源和作者信息,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