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运| 陆运| 空运| 综合物流| 船务新闻| 口岸/园区| 贸易| 宏观经济| 产业经济| 时政新闻| 图文天下| 物流专题| 物流网评| 贸易专题| 财经观点| 深度观察| 贸易网评

钢铁行业销售利润率几乎为零

www.jctrans.com 2013-5-8 16:32:00 人民网-人民日报

导读:行业效益稍有起色,产能就快速释放,一季度全国平均日产粗钢居然创出历史新高,这立刻导致社会库存高企,钢厂实现利润再次逐月下滑。

  “要想破解钢铁产能过剩,根本出路是要转变政府职能。” 冯飞认为。政府不要再去代替企业管投资、管效益,要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和矫正作用。

  转变政府职能,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不作为”。

  政府应高度关注地区的社会效益、环保效益,严格落实节能环保政策,以此制约和淘汰落后产能,冯飞认为。

  李新创建议,政府要为现有产能建立“退出援助机制”。钢铁工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固定资本规模大、比例高,加上技术复杂性、设备专用性以及就业人员众多等,这不仅使企业主动破产顾虑重重,也令兼并重组成本巨大。对此,政府应当尽快探索在市场公平原则下降低企业破产成本、兼并重组成本的援助机制,此外还要培训失业员工,帮助其再就业。

  化解产能过剩,还可以从打开下游消费市场着手。以钢结构的应用为例,美国60万座桥梁中钢结构桥梁占33%,日本13万座桥梁中钢结构桥梁占41%,而我国59万座桥梁中钢结构桥梁占比不足1%。“国家应当尽快完善钢结构应用标准,增加科技投入以尽快提高国产钢结构产品质量和价格。”李新创说。

  中钢协常务副会长朱继民说,化解钢铁产能过剩,最终要运用行政的、法律的手段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通过公平的市场竞争来实现产业的结构升级。

  值得高兴的是,这些意见已经开始逐步落实到政策层面。

  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上,有关领导明确表示,将通过“四个一批”化解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即努力扩大国内需求,消化一批;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向海外转移一批;优化组织结构,通过兼并重组整合一批;严格环保安全能耗准入标准,淘汰一批。

  “走出去”:从单纯的找矿,变为涵盖采矿、炼钢、销售的全产业链输出

  钢铁是我国最早市场化、全面开放的基础工业领域之一。要破解钢铁产能过剩、度过行业“寒冬”,不仅要在国内想办法,还要眼光向外,走出国门“做文章”。

  矿石资源受制于人,是我国钢铁企业成本高企的重要因素,也是促使我国钢企“走出去”的最初动力。较早将目光投向海外的武汉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较低的投资额度锁定海外权益资源量数百亿吨。如今小投资换来大回报,武钢已成为全球钢铁制造商中拥有矿石资源量最大的企业。2012年,武钢运回权益矿780万吨,海外资源板块实现利润4亿元。

  受国内产能过剩的重压,我国钢铁企业的“走出去”已经开始由单纯的找资源,逐渐向涵盖采矿、炼钢、销售的全产业链输出发展,以缓解国内市场的经营困境。

  2012年出口钢材5573万吨,同比增长14%;进口钢材1366万吨,同比下降12.3%。今年一季度,钢材延续出口增加、进口降低态势,累计出口钢材1443万吨,同比增长18.8%。其中我国对东盟国家出口钢材445万吨,占到总出口量的30%。中钢协市场部负责人介绍,这延续了近两年我国对东盟出口钢材的持续增加趋势,也符合当前全球钢材消费向东南亚等新兴市场转移的总体态势。

  加强与下游企业战略合作,“手拉手走出去”,已经成为钢铁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新途径。在国内钢材市场竞争激烈、下游行业加快“走出去”的大环境下,钢铁企业与国内下游行业企业实施联合体“走出去”,带动钢材间接出口。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我国间接出口钢材约9000万吨,远大于直接出口的5573万吨。

  到国外去办钢厂有利时机也已经出现。一方面,我国钢铁工业在国内继续扩大发展的空间已经不足;另一方面,钢铁企业的发展没有国界,中国钢企应当勇敢走向国际舞台,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从这个角度看,中国钢企“走出去”,既是消化国内产能的重要战略,也是中国钢铁行业自身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

  其实,破解钢铁产能过剩的种种努力,就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实践,钢铁行业能不能闯出一条路来,业内、业外、国内、国外的因素都很重要。

上一页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锦程物流网”的所有文字、图片等作品,版权均属锦程物流网所有,转载必究。若转载使用,须同时注明稿件来源和作者信息,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