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件多参照国外标准体系,全产业的标准规范缺失仍超过80%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光伏电池组件的第一制造大国,形成了包括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应用系统在内的完整产业链。科学规范的质量技术标准,为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基础保障。但是,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相关的标准特别是统一的国家标准却滞后于产业的发展,成为亟待补齐的短板。
现状 标准总体滞后于光伏产业发展
“国内的光伏标准不完善,甚至是滞后于整个产业发展,与光伏产品制造大国的地位并不匹配。”浙江省太阳能行业协会秘书长沈福鑫如是说。
那么我国光伏产业的标准制定是否真的如沈福鑫所言呢?为此,记者对光伏产业标准制定情况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查,试图梳理出产业标准发展的脉象。
多晶硅材料国标或于上半年发布
“目前,涉及太阳能光伏产业链上游的《太阳能级多晶硅片》和《太阳能级铸造多晶硅块》两项标准已经编制完成。”上海普罗新能源有限公司总裁史珺告诉记者,上述两项标准已经通过国标委审核正在公示“还没拿到批号,预计今年5、6月份将正式发布,现在也就是走走程序。”在这之前,《太阳能级多晶硅》行标早已发布,但是史珺指出,该项标准在制定时,对标准名称把握的不够准确,他曾向标准编制组提出此标准应该改为“掺杂前太阳能级多晶硅”比较科学,编制组亦表示认同。
在国标没有正式发布之前,生产企业正在执行的大都是企标,“企标比起即将发布的国标要更加严格,要求的纯度和转化率更高”,“此外,由于我国的国标制定比较晚,起点高,所以要求比起欧美等国标准都严。比如,国外一般要求转化率为10%,我 们的国标则要求是14.5%,生产厂商往往会做到16%。”厂商之所以要求如此之高的转化率,就是希望“卖个更高的价钱”。
电池组件大多参照国外标准
“哪有啥自己编制的标准,基本上是参照国外的,达不到国外标准,你就不要在这个圈子里混了。”国内某大型光伏电池组件生产企业负责人表示。当被问及光伏电池组件这一环节到底有哪些国标时,这位负责人含糊称,“应该有一些国标吧,我们都是按照自己的企标或者出口对象国的标准生产的。”这位人士解释说,我国光伏电池组件95%出口,所以长期以来都是执行国外标准,“比如出口美国的话,就得执行美国的标准,得到UL认证。”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委婉地指出,“我们的标准是参照国际标准,又结合中国国情编制而成的,从一开始就跟国际接轨。”“一直说,光伏产业两头在外,电池组件长期出口,这就决定了它的标准也必须是国际化的。”此外,一些国内电池组件厂商为了争得市场话语权,正在积极参与到国标的编制中,并努力促使自身的企标升格为国标,比如近期问世的国内首个多晶硅太阳能光伏组件加工贸易单耗标准就是以英利集团 的生产工艺为基础编制而成的。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光伏组件标准的发展现状,记者曾多次试图联系全国太阳光伏能源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但是终因该单位办公地址更换而未果,记者又多次拨打网上公开的该单位电话,亦未有人接听。
电站建设、并网等国标缺失
“光伏标准大多集中在电池组件生产领域,基本没有光伏电站建设、施工国标,这东西比较难弄。”上海太阳能科技公司总经理李红波告诉记者。他解释说,“比起组件标准来,制定电站建设施工标准要复杂的多,影响因素比较杂,要考虑不同地区的水文、地质、日照等自然条件以及业主的需求,还要考虑造价,很难统一。”据了解,该公司正在甘肃张掖建设一个50兆瓦的光伏电站,“目前也没有强制性的建设国标,我们就是按照自己的设想建设,至于建成后,谁来检测验收,按照啥标准验收还是个问题。”孟宪淦也向记者表示,总体来看,我国光伏领域的国标是不完善的,尤其是电站检测验收标准缺失更是突出。
江苏省光伏产业协会原秘书长魏启东说。目前我国已经正式出台的光伏国家标准已有数十项,但整个产业的标准规范缺失仍超过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