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蔓延的欧债危机正在对中国的集装箱出口市场施加影响。上海航运交易所总裁张页在日前举行的第五届全球海运峰会上表示,今年年初上海到欧洲的集装箱运价为1460美元/标箱,但目前已跌至560美元/标箱。以此计算,跌幅超过60%。
中国海运集团总经理助理张登辉也表示,今年极端的时候,上海到欧洲的集装箱运价曾跌至400美元/标箱,根本无法覆盖成本。“今年的情况比2009年还要糟糕,国内的集装箱船队很可能面临集体亏损的情况。”
事实上,今年前三季度,国内两大集装箱运输企业中国远洋和中海集运,分别亏损47.7亿元和15.8亿元,在A股上市公司亏损额中名列前茅。
集装箱运价之所以暴跌,除了受欧债危机和出口预期下滑影响外,业界认为另一个主要原因是运力过剩。“预计今年全球的集装箱货量增长4%,而运力增长了14%。”大连海事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刘斌说。不过,运力过剩的最大贡献者并非中国的航运公司,而是境外航运巨头。
相关统计显示,虽然中国远洋、中国海运两大集装箱班轮公司都已进入世界前十位,却只拥有全球集装箱运力的7%左右。而我国产生的集装箱总量大体占到全球的20%。这就是说,我国大部分的国际集装箱海运是由外国公司承担的。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秘书长索沪生指出,近年来我国的国际贸易呈现顺差局面,但这个顺差只是货物贸易顺差,在服务贸易领域我国一直呈现逆差局面,运输服务就是服务贸易中最大的逆差项。2009年,我国的运输服务逆差高达230亿美元。
“正因为此,今年的国际海运年会上大家呼吁控制运力,我认为最应该控制的是国外班轮公司运力。”一位业内人士说。从目前的情况看,一些国际航运巨头的运力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如全球第一大班轮公司马士基,就在今年年初宣布订购10艘迄今最大的1.8万标箱集装箱船,其后该公司又在亚欧航线上推出名为“天天马士基”的新服务,利用充足的运力和高准点率吸引客户。这一硬一软的措施,被认为将引发行业大洗牌,一些实力较弱的航运公司会彻底出局。
对于部分航运公司在弱市中“造大船”的行为,中国远洋董事长魏家福曾公开称之为“自毁长城”。虽然有观点认为,船舶越大单位运输成本越低,“造大船”可以实现节能和环保的目标,但这种说法值得推敲。
“船舶大一些,运输成本确实会低一些,但这要限定在一定范围内。否则,今后的船舶吨位岂不是要无限扩张”中国船东协会秘书长张守国说。刘斌也指出,根据他们的一项测算,集装箱船吨位达到1.2万标箱时,已经是最经济值,再往上走反而不划算。
这样一个道理,国际航运巨头想必不会不懂。而这些公司逆势扩张运力,令整个行业承受巨大压力。
面对咄咄逼人的竞争态势,张登辉说,国内班轮公司要沉着应对。比如,继续加强全球网络布局,特别是加快在亚洲、南美和非洲等新兴市场的布局。提供全程物流的服务,货物从我国到达目的国,要经过仓储、海运和配送等多个环节的服务。当前我国班轮公司大多集中于海运这一环,今后可适当延伸,既满足客户的需要,也开辟新的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