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4月6日,全球航运业的风向标——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在连续9个交易日上涨后重返500点,和今年2月10日刷新历史低点至290点相比,反弹已经超过70%。有人猜测,航运业是不是开始回暖了?也有人判断,尽管BDI指数持续走高,但基本面上并无改善,行业不该感到过度。
由于航运交易具有典型的远期行为特征,因此,能否正确把握市场发展趋势,一直是航运从业者成败的关键。于是,各种版本的航运市场预测层出不穷,但靠谱率却日渐走低。
市场预测与市场走向有差异的原因在哪里?如何科学地看待市场预测?船东又该如何从各种市场预测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本文特约资深航运经纪人刘巽良、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谢燮和中谷海运东南片区负责人董桂山一同探讨。
分析
互联网下的市场更难预测
在互联网时代,产品是快速迭代演化出来的,而不是规划出来的。现在市场上流行的“微信”并不知道下一版是什么,其每一点滴的进步都是众多用户使用的结果。产品是在与用户无休止的互动中进化出来的,是“众生业力”的结果,因此,对互联网背景下的市场进行预测更加不可捉摸。
现在有些人基于航运的历史周期来预测航运的未来,我认为并不可取。由于世界的不确定性本质,基于过往数据的预测常常是徒劳的。读历史和看数据就是理解市场的科学和客观的方法,但不要以为这样就能够预测未来。分析航运市场曾经的周期历时长度,并不能直接预测当下这个周期。
依据数学建模来预测市场亦不科学。市场和价格归根结底在于人的行为。对人类行为进行建模,最危险的地方就在于这是某种形式的“拟物化”,在于设想有人可以写出一个能囊括人类所有行为的理论,让我们免除了进行复杂思考的麻烦。
我们根本无法预测未来的不确定性,但是我们也许能够度量,甚至预测,我们的同类在面对未来不确定性时的脆弱程度,并由此启发自身增强体质,提升应对未知挑战的能力。因此,要想知道市场冷暖,就需要放弃做预测者的想法,开放自己的心灵,倾听来自各方面的声音,感受到市场,找到催促自己前行的音符。
当然对市场的分析和判断仍然有益,但一定要明白市场这个系统是混沌的,人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分析判断的结果只是若干的可能性。对市场可以进行短期的预测,但请不要在预测的数据结果中还要保留多个小数点,那就犯了“过度精确”的错误。
复制侥幸的预测成功很可怕
市场周期永远不会重复,就像世间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供求关系能够影响市场心理,市场心理同样会影响供求关系,而且这种影响不断在变化,这使得市场的走向纷繁复杂。
市场环境、世界经济和贸易格局、银行的融资政策、公司的财务状况、运价和船价、市场预测报告等等各种外界因素,都会给我们的心理造成影响,而这种心理又会影响市场供求关系以及市场走势。所有市场预测,不管它采用数学模型,还是其它复杂的统计学分析技术,都是在做了一系列假定后作出的推论,充其量也只能描绘市场在某个时段的某个分相,所以是片面的、偶然的、转瞬即逝的。
然而,这种貌似高深的数学模型把人搞得眼花缭乱,以至于病目现空花。如果侥幸成功了,那将带来更深的灾难。因为绝大多数成功人士不会认为自己是侥幸,一般都会将成功认作自己学识的渊博、经验的积累、判断的成功,所以他将复制其成功经验直到失败为止。这也就是我们屡屡看到船王破产、老将落马的根本原因。
经验
科学决策需要宏观、微观分析相统一
对于做航运的人来说,对市场走向的判断决定企业命运,而信息是作出正确决策的先决条件。所以,每个渠道来的预测信息,我们都会看,但都不会太相信。我们会把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再和企业自身的情况想结合进行分析。
我认为要想在航运市场中乘风破浪,绝不能单纯依靠各式机构提供的信息。因为无论哪个机构作出的预测,无论预测准确与否,都是宏观市场分析,不可能详尽提供单个企业微观市场分析。而一个企业的科学决策必须是宏观、微观环境统一分析的结果。
企业微观环境分析必须是从客户那里得到的一线资料。在我们中谷海运东南片区,有一个专门的团队负责做市场调研,他们的工作就是走访客户,了解需求。他们带回来的信息不仅真实,而且非常有针对性。
举个例子说,每年的春节后都是传统的运输淡季。在2013年春节前,调研小组发现,节前中谷海运东南片区很多工厂生产能力旺盛,这些产品在春节前不能得到及时出运。根据这一信息,我们提前一个月布局,不仅把春节后的航班加密,而且在春节假期没有结束时就提前开航,实现了很好的利润。2015年春节前,调研小组带回的信息与2013年恰恰相反:很多工厂春节放假早、放假时间长、开工时间迟。于是中谷海运东南片区及时最初调整,营销人员在春节前大力接单,确保春节前的船舶装载率,而尽量把春节后船期安排放缓,确保第一季度实现既定利润目标。
不靠谱的预测也有用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说:“窥见它的一鳞半爪,并且以诚挚的努力去领悟在自然界中显示出来的那个理性的一部分,即使只是其极小的一部分,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航运人也应该对市场有这样的敬畏之心。如能认清市场的偶然性和临时性,就不会执着于市场的某个分相,就会感悟到市场转变的节奏,从容应对,就不会对预测技术或市场周期理论过度迷信、不会对统计数据过分认真、不会把一鳞半爪看作事物的全部。
要用足够长度的历史眼光去看问题。同时,从横向看问题也需衡量多方面因素。具体说就是要看船东、货主、银行、船厂、政府、学界的心理是怎么样变化的。正因如此,成功的船东都愿意听取各家经纪人对市场的看法。并不是说经纪人特别高明,而是经纪人的看法往往代表了其他市场参与方的看法,你听得越多,就越能感受这种市场心理。
其实,即使是错误的预测,也反映了某一市场心理,聪敏的航运人还是会订阅各家经纪人、咨询公司的预测报告以及被人们调侃为“砖家”的研究报告,通过分析这些报告,可以体会市场心理的综合趋势,未必是相信他们的预测结论。
尽管市场预测多半不靠谱,但市场预测本身也影响市场走势,尤其是名家、富豪、银行家、成功人士他们的看法和行为,对市场走势的影响甚为深远。我们不仅要听他们说,而且要看他们怎么做。他们的所为会影响市场,他们的所言(包括假话)也会影响市场,而市场供求关系本身又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和行为。
建言
熟知历史方能把握未来
在探讨“如何正确看待市场预测”这个问题之前,我首先想跟大家分享“三季人”的传说。
某个早晨,孔夫子的学生子贡正在大院门口扫院子。忽来一人,问子贡:您是孔子吗?子贡答道:有什么事需要向我们老师请教?来人说:我想请教关于时间的问题?子贡说:这个问题我知道。来人说:那你说说一年有几季?子贡答:四季。来者说:不对,一年只有三季!子贡反驳说:四季!争持不下之际,孔子出来了,子贡讲明原委,让老师评定。孔子观察一阵后说:一年的确只有三季。来人听此,大笑而去。待此人走后,子贡忙问老师:这与您所教有别啊,一年到底有几季啊?孔子答:四季。见子贡不解。孔子继而说道:方才那人一身绿衣。他分明是田间的蚱蜢。蚱蜢者,春天生,秋天亡,一生只经历过春、夏、秋三季,哪里见过冬天?所以在他的思维里,根本就没有冬季这个概念。
所以,我建议大家学习航运市场的历史,从而摆脱“三季人”的局限,并由此观察身边的“三季人”都在想什么、干什么,由此体会市场心理的细微变化,并从这种变化中领悟市场的可能走向。
前段时间在微信上看到一篇很火的文章,将现在定义为航运业“有史以来最黑暗的时代”。我不知道作者的“史”从何时开始,但如果用BDI指数来衡量的话,目前确实是BDI自1985年9月2日发布以来的最低时期。但是,航运市场并不是从1985年开始的。
现代航运市场最晚也应该从二战后开始算起,期间有几段似乎是更黑暗的时期。一个是上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末,市场在20年期间几乎一直在谷底;另一个是1982年至1986年,当时有人根据70年代以及80年代初期的市场周期“规律”,预测市场将在80年代中期出现一个高峰,于是大手笔下单造船,结果市场高峰始终没有出现,船东破产却比比皆是。
我国航运从业者尤其需要学习国际航运历史。国际航运市场从1986年开始从谷底复苏,然后便在高位震荡长达10年之久。中国航运界真正介入国际航运市场,也恰恰在80年代的中后期,而这一时期的市场走势给中国航运界产生了极大的心理影响。这一时期入行的一代人,根据他们亲身体会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经验:市场谷底不会太长,熬一熬总能过去,而且接下来的市场将出现更大的增长幅度。以至于到了2008年干散货市场出现大跌后,他们依然相信明天会更好,而那时恰恰是一个长周期下降通道的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