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星岛日报报导,香港曾是全球货柜处理量最多港口,但近年已退居第五位。恒生管理学院一项最新研究更警告,国家正研究逐步开放沿海运输权,对香港货柜运输业将带来沉重打击,估计最严峻将损失珠三角地区以外所有的转口货运量;以去年的吞吐量计算,损失可高达二百四十万箱,即减少一成四,足令香港港口排名被挤出十大之列,并丧失枢纽港地位。学者建议香港物流业加速转型,增加处理进口货物的平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海商法》)规定,只有悬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货轮,才可在内地港口之间进行海上运输,例如美国货船从上海装载的货柜箱,便不可以在深圳卸下。不过,香港在一国两制下一直不受《海商法》中有关沿海运输权规定的约束,外国货轮可以从内地港口承运至香港,然后再转运返内地枢纽港,是有利香港巩固作为转口港的地方。
不过,香港恒生管理学院供应链及资讯管理学系发表《放宽沿海运输权及珠三角地区对香港海运物流业之影响》的研究报告,勾划行业面临的挑战,警告若国家全面开放沿海运输权,对香港货柜运输业将带来沉重打击;在最严峻的情况下,香港将损失珠三角地区以外所有转口货运量。
该学系助理教授巫耀荣表示,自中央政府一三年以上海为试点,推出自由贸易区试验区,已于自贸区内逐步放宽沿海运输权限制,让中资非五星旗货轮亦可从事沿海捎带业务,青岛、宁波和广州等沿海港口亦积极游说放宽运输权予外国货轮,广东南沙自贸区最新亦申请放宽沿海运输权,并推出措施吸引和促进货柜转运业务。
学系系主任黄惠虹补充,面对内地城市的威胁,近年香港货柜吞吐量已持续下跌,港口全球排名近年也勉强排在第五位;若国家进一步放宽沿海运输权,以去年的吞吐量计算,损失可达二百四十万箱,或全部货量的一成四,码头工失业及业内公司倒闭将无可避免,进而打整个社会经济,“这会直接令香港跌至第八位,排在青岛之后,但不要忘记,现时跟香港排名相若的青岛、广东也会受惠于沿海运输权,货运量会上升,因此,此消彼长下,可见将来香港很容易跌出十大。”
面对种种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报告建议港区人大代表、港府及业界人士向中央政府及有关部门陈述当中的深远影响及利弊,希望北京当局再检视国家沿海运输权的政策,以确保香港以至沿海城市稳健持续发展。
报告亦特别指出,随着内地近年出口相对放缓,令香港处理出口份额渐渐减少,反而进口货物愈来愈多,香港物流业应加速转型,作为货物未来进入中国的主要通道。
黄惠虹说,两者在物流配套分别很大,处理从内地厂房运往欧美的出口货,往往是“大箱”运往外地才分销,不用太考虑时间性的问题;相反,从外地送经香港的货物种类很广,抵港后往往要“拆货”再“夹货”后运往内地,“内地城市每季对不同货物的喜好也可以不同,因此要处理得较快,船运业或需要放弃以往的做法,提供较灵活的物流运输配套,对业界来说将是一大挑战。”
她又坦言,香港作为一个枢纽港,货物可以前往全球四百七十个港口,保持有关优势相当重要,“从民生角度来讲,也是十分重要,因现时香港作为枢纽港,不同种类货物才会途经香港,让市民可以购买的货品多元化;若香港失去这个角色,大部分货物可能会先进入内地港口,届时可能连买一只香蕉也会贵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