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化解过剩产能,工信部提出了一个审核企业的白名单制度。据行业相关人士的解释,如果没能进入白名单,那么该船企就将无法得到金融机构的融资,并将成为被淘汰和重组的对象。
最近有日本媒体刊登关于中国造船业的文章,文章称今年1月到4月,中国船厂承接新船订单3030万载重吨,是去年同期的2.6倍。这似乎可以理解为雷曼危机之后,受航运市场低迷的影响急速缩减的新造船市场回暖。但是,中国船企还有一个不得不增加订单的理由,而这个理由似乎就是工信部提出的白名单制度。
“一定要在6月底前备齐材料”,让船舶业界焦头烂额的是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要求企业提出符合《船舶行业规范条件》的申请。相关申请材料必须在6月底之前上交,材料中必须包括企业的生产设备现状、研究开发和质量管理体制,以及是否有环保策略等各方面的内容。相关部门将以这份申请材料为基础,对造船企业是否满足政府制定的标准进行审核。通过审核的企业将列入今后可以继续开展事业的名单并予以公布。
造船业产能过剩的问题由来已久。全球造船业供给能力为1亿载重吨,而市场的需求仅为其一半。进入21世纪,在中国以民营企业为中心,不断有新企业加入造船行列。由此使中国的造船产能不断增加,中国也因此被视为造成全球造船业产能过剩的“罪魁祸首”。为了化解过剩产能,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了这样一个审核企业的白名单制度。据行业相关人士的解释,如果没能进入白名单,那么该船企就将无法得到金融机构的融资,并将成为被淘汰和重组的对象。这个白名单的特征就是,政府将把重点落在制定指导方针,而在企业方面,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只要符合标准就能够自由展开相关业务。以往都是由政府审核企业并掌握优胜劣汰的主导权,此次的新政策与以往相比似乎提高了透明度。
业界相关人士称,“在说明会议上我们了解到现有订单和新接订单量以及最近的生产业绩都将被列入考核范围”。也就是説,在申请截止的6月底之前,尽可能的多接订单成了船厂生存下去的条件。业内人士担忧称“这其中恐怕有不少假订单”。
负责审核企业是否符合条件的是各个地方政府。因此,就有可能出现考虑地方政府意向而将未达到标准的企业列入白名单的情况。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希望将市场化机制贯彻到一线的“中央”和想尽量规避对本地区经济打击的“地方”,已经反复上演的双方的攻守还远远看不到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