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改革开放30多年的突飞猛进,中国港口已经从两位数的高增长逐年回落。以中国最大的港口上海港为代表,2013年规模以上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增幅为6.8%,较上年再次回落1.1个百分点,增速连续三年收窄。
然而,伴随港口主业增长的拐点,国内港口产能结构性过剩、资源利用效率偏低,以及企业经营效益走低等矛盾凸显,预示着中国港口业正面临发展的瓶颈。
2013年年底,中国港口被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列为第59位。在多年来港口GDP主义的盛行下,以吞吐量“排座次、论英雄”,成了中国港口业“做大做强”的标准。
但笔者担忧,随着港口吞吐量数字的节节攀升,将面临着两难境地,一面是难以抑制的投资扩能,一些地方甚至将港口岸线资源作为招商引资的“陪嫁品”,粗放型、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导致码头资源配置失衡、分布不匀,集疏运体系建设滞后,港城矛盾加剧;另一面则是港口企业经营管理粗放,赢利能力不足,所谓“吞吐量上蹿、利润不见涨”,全行业平均每吨吞吐量利润一直在低位徘徊。
进入增长拐点期的中国港口业正处在转型发展、重构供应链价值的十字路口。交通运输部近日发布了推进港口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征求稿,提出了港口转型升级的目标,并列举了包括完善港口功能体系、大力发展港口物流、积极发展现代港口服务、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加快建设港口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推动港口智能化发展等22项任务和举措。
笔者认为,港口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必须摒弃以“吞吐量论英雄”的思维定式,改变港口GDP主义的指挥棒,推进港口管理和绩效考核模式的改革,向港口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目标靠拢,用改革释放的创新活力提升可持续的港口竞争力,给港口业带来更大的转型升级空间。
首先,退出以投资扩能为主导的增长路径,着力于吞吐量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注重有质量、高效益的增长,让不同港口以自身的主业优势做强,而不是一味做大,使港口吞吐量产生的质量效益,惠及区域社会经济和民生的发展。
其次,合理调整和完善港口布局规划,根据市场规律和港口实际,推进港口资源的整合与优化。让市场之手推动港口企业以资本为纽带进行兼并重组,释放出更多更大的活力。
再次,为港口企业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创造条件,相比财力紧绷的航运企业,目前港口企业可以利用有利时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和优化港口作业流程,补足目前以港口为枢纽的物流服务短板,推进港口智能化,提升服务效率和能级;加快技术自主创新,加大节能减排,打造新一代绿色低碳的清洁港口,向全球新一代港口升级。
最后,用深化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改革,换取多元化和国际化的空间。一是可探索港口物流与金融的融合,实现从港口生产经营型管理向资本营运型管理转变;二是用“腾笼换鸟”的方式调整港口布局,使不适合港口发展的地产等资源成为扩大和提升港口企业盈利的空间;三是以供应链价值最大化为导向,拓展港口企业与上下游企业间的资源整合与业务对接,并积极“走出去”,以跨界跨区域跨国的物流投资经营,在新的一轮全球港口格局重组中赢得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