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追梦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枢纽

收藏 www.jctrans.com 2012-12-26 15:21:00 人民日报

导读:自2005年始,上海港连续6年货物吞吐量世界第一,最高达7.3亿吨;其集装箱吞吐量连续两年世界第一,最高达3174万标箱。有国际同行认为,上海已经是国际航运中心。

  伴随中国经济起飞,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在东海之滨呼之欲出。

  自2005年始,上海港连续6年货物吞吐量世界第一,最高达7.3亿吨;其集装箱吞吐量连续两年世界第一,最高达3174万标箱。有国际同行认为,上海已经是国际航运中心。

  然而,上海的目标并不仅仅是一个运输节点,更期望的是成为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一个枢纽。

  使命是魂——从“硬中心”到“软中心”

  吞吐量并非航运中心唯一指标。伦敦的港口吞吐量早已被挤出全球前十,但在国际航运领域的话语权和市场份额仍远在上海之上。

  在亚洲,“下一个伦敦”是上海,还是其他城市?

  压力也是动力。“有人说上海已是国际航运中心,那它只能算个‘硬中心’,而伦敦是‘软中心’,‘软中心’比‘硬中心’更有可持续性。上海要软硬兼备。”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肖林说。

  在全球制造业,中国企业往往处于低利润加工环节,而欧美则在设计与销售高利润的两端。难道制造业的尴尬也要在航运领域重演?

  上海航交所总裁张页很激动:“不,否则中央还要我们建国际航运中心干什么?”他领衔着1996年成立的我国唯一国家级航交所,面对1744年成立的伦敦波罗的海交易所,既高度尊敬又跃跃欲试。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大河口海岸研究院陈吉余教授则以史作论,15世纪以长江下游诸港为代表,中国实际上是国际航运中心,郑和下西洋就是象征。后来,国际航运中心“离家出走”,花落欧洲、美洲甚至日韩,现在的回归,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高度契合。漠视机会,将愧对历史与子孙。

  港兴城兴,港衰城衰,这是经过上海发展历史检验的铁律。建设国际航运中心,一直是上海之梦。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上海有了追梦圆梦的机会,担子再重也要毅然前行。

  联动是金——政策联动引来“百鸟筑巢”

  上海清醒地认识到,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是国家战略,必须“联动”,争取中央支持、各地方和各部门配合,集纳和使用全球范围的新思路新技术。

  2010年5月,国务院制定《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建立了推进上海“两个中心”建设部际协调机制。

  翻开上海市政府“2012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重点工作表”,上列6大类46项,参与单位40多个,其中上海单位30多个,中央单位10多个。

  2010年1月和今年8月,交通运输部与上海市政府相继签署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合作备忘录。

  长三角、上海与中部六省市以及川渝沪等区域“大通关”合作工作机制促进了跨区域口岸物流联动发展。目前,上海港水水中转比例达42.8%,按上海市“十二五”规划,2015年该比例要达45%。海事部门积极行动,完成了江海直达推荐船型的筛选、评估工作。企业则凭借江海直达新船型,增强了对货源的吸引力。

  2011年,铁道部新增开行沪渝间集装箱五定班列开发海铁联运新产品。2011年,上海港海铁联运集装箱增幅达43%。

  2012年9月,临港地区开发建设委员会正式揭牌。

  两年前,上海综合保税区管委会成立,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下辖洋山保税港区、外高桥港保税区、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将三大保税区和三大港“打通”,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实现了1+1+1>3的放大效应。

  政策联动正引来“百鸟筑巢”。现在,1000多家国际海上运输和辅助服务企业集聚上海,其中,1/4为外资机构。全球十大国际集装箱班轮公司、九大船级社分别在上海设立了总部、区域总部或分支机构。海事仲裁、运价交易、保险公估、航运咨询等国际航运专业服务机构相继在沪建立。2010年,首批9家国际航运经纪公司注册,填补了我国航运经纪领域的空白,6家全球知名航运经纪公司有意把在沪业务公司化。

  创新是本——必须“创”字当头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让人眼前一亮。

  2010年3月,上海港务集团自主研发的世界上第一套移动式岸基供电系统投入运行,大型船舶到港后使用岸上清洁电源,可减少船舶能耗和排放。同年,上海港实现集装箱轮胎吊“油改电”,降低能耗成本70%以上,实现污染零排放。

  上海港探索性地应用风力发电、太阳能、LED等技术,有效提高了能源利用率。2011年竣工的外高桥六期码头,采用绿色低碳新技术,被誉为“无烟码头”。

  目前,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综合信息共享平台规划方案已形成,航运门户网站的建设也已启动,届时将提供“一门式”航运信息服务。集装箱码头营运系统,件杂货码头运营软件,汽车滚装码头服务系统……一系列智能化技术创新,大大提高了上海航运的综合效率,在国际港航界颇受赞誉。

  在制度创新方面,航运中心的气度也渐次显现。

  以前,我国一般期货的实物交割应在货物进关手续办完之后进行,交易风险和费用较高,对国际客商缺乏吸引力。现在,在上海期货交易所下单的国际客商不必将货物移出保税交割仓库,不仅提高了国内外商品价格的联动关系,还因其免税功能吸引了很多客商到洋山港等保税区里建交割库。

  2010年,中国船舶交易信息平台在上海航交所内揭牌,2011年,该平台接受成交信息报送3189艘,总交易金额达100.2亿元。上海航交所与中国船东协会联合编制了《二手船买卖标准合同》,有望成为继挪威版本后被业界广泛认可的“上海版本”。

  国际航运保险业务免征营业税的政策,加速了海上保险业务聚集上海。2011年末,上海地区船舶险保费收入首超20亿元,同比增长一倍。太保、人保、平安等金融巨头均在积极抢滩上海航运保险。

  融资租赁作为仅次于银行贷款的船舶融资方式,这两年在上海风生水起。这里,产生了诸如全国第一单以租赁方式报关的单机融资租赁业务、第一单采用跨境人民币船舶租赁业务等11项“全国第一”。

  建设国际航运中心,上海迎头赶上正逢其时。

本文关键词:上海,国际航运中心

【发表评论】 共有评论查看所有评论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锦程物流网”的所有文字、图片等作品,版权均属锦程物流网所有,转载必究。若转载使用,须同时注明稿件来源和作者信息,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