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9日发布报告显示,第三季度中国航运景气指数为78.17点(100点为景气分界值),较上季度下滑16.37点,处于深度低迷状态。
报告指出,包括港口吞吐量等一些行业指标,已经连续10月处于过冷区间,低迷期已超过金融危机时的8个月。根据调查,超过63%的航运企业对当前行业总体状况持悲观态度。
在细分市场上,干散货运输企业的情况最为严重。虽然近期BDI指数有所上升,但由于长期运价远低于成本,未来会有更多的船舶抛锚停航,部分中小航运企业可能迎来大面积倒闭。干散货运输市场消化过剩运力、真正走出低谷至少需要一年半至两年时间,甚至更长。
虽然中国的基建投资计划和美联储的QE3方案对大宗商品有提振作用,但超过60%的干散货运输企业认为“金九银十”对航运市场的复苏作用不大。这背后的原因,包括中国的钢铁产能调整使矿石需求降温,国内煤价的大幅下滑使国内外煤炭价差逐渐缩小,下半年的煤炭进口趋于放缓。
集装箱方面,马士基等班轮巨头在二季度掀起的联合提价行动,一度使企业利润明显改善。但进入三季度后,由于大船下水增加,供求关系失衡,船公司的装载率一度跌到70%。为了提高舱位利用率,班轮公司不得不降价促销,行业联盟内部也有所分化。9月份的涨价几乎名存实亡,集装箱运输市场似乎又要陷入价格战。
航运市场的不景气,开始传导到上游的港口行业。根据报告,今年三季度港口企业景气指数为97.42点,首次进入不景气区间。部分企业的盈利指标直线下滑,跌幅超过40%。在经济形势短期内不能改善的情况下,港口经营转差几成定局。
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预测,四季度航运企业的经营状况将与三季度基本持平,总体运行环境难有起色,其中干散货运输企业将深陷衰退的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