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中远、中海集团两大巨头的重组有哪些重要意义?
俞曾港:今年2月18日,中远集团、中海集团实施重组,成立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公司,这是集团深入落实中央关于推进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总体要求的体现;也是两家集团为了顺应目前的市场形势,做大做强国有企业,紧扣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举措,应对航运周期和实现做强做优做大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世界经济持续低迷,远洋运输业面临市场萎缩、需求不足的困境,经营业态和经营模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此背景下,单凭中远集团、中海集团一己之力难以有更大的发展,只有站在更高层面上,双方组建中远海运这样一个大的集团,进行资源重新配置,这样才能在比较激烈的市场当中突出重围,有了更大的发展。
Q:改革重组取得了哪些进展?
俞曾港:这次改革重组没有采取简单的吸收式合并,而是采取“拆开来、合起来”深度融合式的整合。
重组以后,对新集团未来抵御航运市场的周期性波动风险将起到积极作用。同时,本次重组整合,打破过去总是把航运主业作为不可逾越更改的一条线,打造了一个金融控股的上市平台,这从根本上提高了抗周期能力。把原来两大集团的金融资产,包括对银行的投资、保险的投资、财务公司和非行业租赁的金融资产,我们都把它放到金融服务控股平台,也就是上市公司里面,这对新集团产生新的利润增长点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Q:新集团改革重组后形成了哪些合力?
俞曾港:改革重组后,中远、中海合并组建的新集团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我们创造了在自己的业态当中的“4个世界第一”和“6个世界前列”。4个世界“第一”分别是:船队综合运力8532万载重吨/1114艘,干散货自有船队运力3352万载重吨/365艘,油轮运力1785万载重吨/120艘,杂货特种船队运力300万载重吨; “6个世界前列”分别是:在全球投资运营码头46个,营运中泊位171个,其中集装箱泊位149个,集装箱年处理能力近9000万TEU,以集装箱总吞吐量计,排名世界第二;全球船舶燃料销量超过2500万吨,排名世界第二;集装箱租赁规模超过270万标准箱,居世界第三;集装箱船队规模158万标准箱,居世界第四;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接单规模以及船舶代理业务也稳居世界前列。
从整个集团来讲,新集团拥有员工近12万人,资产总额6000多亿元,营业收入2200多亿元,财富世界500强排名大幅提升。
Q:中远海运集团在近年来“一带一路”建设中取得了哪些成果?
俞曾港:今年,重组后的中远海运在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推动海外码头布局上又取得了积极成果。7月4日,在李克强总理和希腊齐普拉斯总理的见证下,中远海运集团在北京和希腊签署了收购比雷埃夫斯港67%股权的有关文件;签署以后,齐普拉斯总理到上海访问集团。2016年8月10日,我们顺利完成了对比雷埃夫斯港务局(PPA)的股权收购,成为比港的经营者。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在比港的投资力度,用于比港邮轮码头、集装箱码头、修造船以及汽车船码头的建设。
集团全面加强了“一带一路”沿线的港口码头投资业务。。截止目前,中远海运集团在全球现投资经营码头共46个。这些海外“一带一路”沿线的码头投资开发,为当地提供了总共近一万个就业岗位,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Q:在布局海外业务方面有哪些可以借鉴的经验?
俞曾港:中远海运比港项目的成功,作为中希两国合作的典范,成为“一带一路”合作的重要支点,带动两国广泛领域的务实合作,实现共赢,这与中希两国经贸合作是分不开的。
聚焦发展是企业“走出去”的根本要义。发展是硬道理,企业“走出去”就是要站在更高的平台参与国际竞争,主动与先进同行“过招”。只有加快发展,企业“走出去”步伐才能更加稳健。
创新模式是企业“走出去”的必由之路。企业“走出去”取得成功,必须选择一个适应市场规律,符合自身发展的经营模式,而创新经营模式就是那把钥匙。沿袭传统经营模式,单纯依靠对外投资的方式“走出去”,缺乏有效监管,结果经营风险很大,所以我们必须创新经营模式,使“走出去”战略得以实施。
首先,要做好员工层面的融合。员工是企业的生命,没有人就没有办法做。除却给比港员工提供免费午餐外,每年公司还定期评选“洋劳模”,奖励他们到中国旅游,参观考察码头,既促进了文化交流,又是种激励。
再者,便是要做好文化层面的融合。和谐共赢是中远海运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我们在收购PPA谈判过程中,我们和当地企业、社团等机构建立利益共同体。要与他们进行一些文化上的沟通,把利弊关系说清楚,把我们的真诚和发展在他们心里获得一种共鸣,这也是非常重要的。